京津冀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合理性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ssf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凸显了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和产业融合的重要性。城市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大、中、小城市各自在城市体系中发挥着各自的职能,城市的数量和等级决定了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合理与否,对于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极是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而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存在的缺陷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城市体系的优化升级。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京津冀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特征以及体系内各城市的规模效率,并讨论了其规模结构与理想状态下差距。本文首先对京津冀城市体系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行了阐述,并对对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研究理论进行了梳理。其次,在相关理论基础上对理想状态下城市规模结构做出了界定。然后,运用城市首位律、Zipf定律、异速生长、城市规模效率指数等方法从对京津冀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及规模效率两方面进行了测度,并把测量结果与理想状态做了对比。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体系存在首位城市不突出、中间位序城市缺失、中小城市发展不足、城市规模效率不高等问题。近几年来虽然京津冀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有所优化,但是无论是城市体系规模分布还是规模效率方面与理想状态的规模结构还有一定差距。最后,针对京津冀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存在的不合理的方面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新技术的竞争尤为突出,其发展状况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体现。自“科技兴贸”战略实施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迅速的
根据MM理论,在完善的资本市场、无企业所得税、没有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等一系列假设成立的前提下,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市场价值无关,公司不会受到外部融资约束。而完善的资本市
在新一轮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政府对财政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再度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并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把扩大居民消费放在突出的位置。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我国在1994年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增值税制度,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其明显的优越性迅速成为了我国的主体税种,在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保证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生产型增值税在产业结构失衡、固定资产投资过热、恶性通货膨胀的背景下是有效的,然而,随着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状况的不断变化,当前实施的生产型增值税已不能满足我国目前扩大内需、刺激投资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要求,已经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要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房地产消费品和投资品的双重属性,研究了我国利率调整对房地产价格产生的影响。通过对1998年“房改”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