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榆林镇沿边屯田与环境变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时期的制度政策规范和制约着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也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关系。边境屯垦是历代政府巩固国防、保障军需的一项重要制度,明代“九边”屯垦对环境变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近年以来,学者们开始注意“九边”屯垦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观点主要有两个:一,认为边屯是造成现今区域环境恶化的根源;二,认为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边屯对环境破坏程度有限,环境恶化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所致。本文以明代榆林镇的边境屯垦为例,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屯垦制度的发展过程进行历史考察,以复原明代榆林地区的环境状况,并以之为基础分析边屯影响环境变化的力度,初步探讨明代榆林镇沿边屯田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 一、对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史料解说及选题意义进行整理和说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部分工作是本文的缘起,明代榆林镇地域的特殊性和边屯制度的特点是本文研究的主要任务。关于明代“九边”的文献资料比较庞杂,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文献进行了一些整理分析。该研究有助于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理解人类在社会生产的同时也在营造自己的家园。 二、主要介绍明代榆林镇边屯实施的背景。对明代边屯的历史渊源进行简单梳理,对榆林卫设立年代[明成化六年(1470年)]、榆林镇变迁史做一简述,确定榆林沿边及延安府地区为研究范围,并且通过文献资料,对边屯实施之前的环境状况进行了简单复原,能够更好了解边屯实施的环境背景,为研究边屯与环境变化奠定基础。 三、对榆林镇边境屯垦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进行详细的整理、分析。主要依据文献记载,对边屯种类的划分、军屯的组织与管理、屯戍比例、屯军授田数目、屯田子粒上纳、军余屯种、军屯的管理与督察制度、民屯的土地来源和管理制度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探讨了榆林镇边屯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对该区域的边屯有一个整体了解。 四、对明代榆林镇边屯的时空分布进行初步探讨。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比较分析,对军屯的起始时间[明成化六年(1470年)]、时空分布(黄河以西、宁夏盐池县东界以东、“大边”长城以南、延安府以北的黄土高原地区)以及民屯的时空分布(北至边外百里,南至延安府各地)进行了复原,为研究边屯发展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时空依托。
其他文献
<正>2018年1月24日,2018年全国地震局长会议在京开幕。会前,李克强总理对地震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汪洋副总理专门听取地震工作汇报,专门主持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对一年
<正>2017年1—10月,我国外贸进出口工作再次传来好成绩。11月9日,在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公布了这一好消息。四大因素助推我国进出口平稳较快增长根
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经营行为的决策自由,在公司这种法律拟制人格的主体中,自由的体现就是公司的自治权,这是私法自治在公司上的延续。学界早已对公司自治权理论达成了广泛共识
本文以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定律和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借鉴物理学的概念和方法,并运用严谨的逻辑推导和有力的例证,提出了关于人口分布以及人口迁移和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新的
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关于生态术语的缺失并不影响其对于生态理念的表达。在其经典著作中,强调"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这是其自然观最基本的原则立场,蕴涵着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建设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利于巩固我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市场经济
分析RM、EDF、MEF-TOD经典实时调度算法的不足。针对实际网络监控系统中通信对象的特点,结合CAN总线协议,设计一种混合调度算法。利用True Time工具箱建立网络监控系统模型,
生物化感作用研究是近年来兴起的交叉学科,是化学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水域浮游植物化感作用对了解浮游植物之间、浮游植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机理具有重
<正> 前言美国的学科专业目录(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 CIP)最早于1980年由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研究开发并由联邦教育部颁布。该目录于1985年和1990年修订
<正>现代大学肩负着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使命。教学和科研是大学的传统功能,服务社会的功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提出来,当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