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采用小样本随机对照方法,通过相关量表统计进行有效性科学评价梅花针疗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并探索更好的方法来治疗失眠,同时为梅花针及针刺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提供可鉴依据。方法根据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失眠的西医临床诊断标准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3年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医诊断标准,挑选出60例完全符合标准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配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梅花针疗法,选穴取百会、安眠(双)、神门(双)、内关(双)、三阴交(双)及背俞穴从肺俞到膀胱俞沿线双侧扣刺,并着重扣刺双侧心俞(双)及脾俞(双)。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选穴与治疗组相同,背俞穴则选用心俞(双)、脾俞(双)。两组治疗疗程,隔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治疗前后依PSQI各指标评分与其总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记录统计,进行观察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将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基线资料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失眠患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治疗后的PSQI总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相对应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PSQI各指标评分及总评分进行差异比较,治疗后优于治疗前,且都有达到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临床研究表明,梅花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此法有助于提高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值得继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