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是北宋书坛的代表书家,其书法成就及影响极大。历来书家及学者多只关注苏轼中晚期的书法风格及作品。对其早期学书经历、书法作品及风格大多一概而论,且各执己见。本文将苏轼早期书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首次出蜀前后,这一时期苏轼楷书主要取法颜真卿,行书主学二王,同时亦受到如苏洵、雷简夫等同时代蜀中书家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行书作品如《奉喧帖》等尚未脱离楷书束缚。第二阶段为嘉祐五年至治平初期,此一时期苏轼书法受蔡襄影响颇大。书于治平二年的《宝月帖》较之前作品更精熟妍美,能明显看到学习蔡襄用笔的特征。第三个阶段为熙宁初期至倅杭时期,此一时期是苏轼早期见闻最丰富的时期。苏轼在此时期的兼收博取与主动尝试融合出新的探索,在其整个书法生涯中都有极重要的意义。这一时期的作品面貌以钟王为主而参以徐浩用笔,同时本文认为苏轼少年时期并未主动取法徐浩。第四个阶段为熙宁八年至元丰初期,此时期是苏轼早期书法面貌最丰富的时期。书于元丰二年的《北游帖》又参以杨凝式之用笔,已初具成熟时期作品的点画特征。以上早期各阶段的书风演变不是突变的,而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参入或融合不同书家用笔而渐成的。本文认为苏轼早期楷书作品在元丰初期风格即已基本成熟。苏轼早期楷书代表作《祭文与可文》与其中晚期楷书代表作如《赤壁赋》等相较,除点画略瘦外,用笔与结字特征已几无区别。苏轼书学思想中很多重要观念在早期即已形成。苏轼提出的书学观念多与自身的书法实践相结合。如其治平初与子由论书时提出“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兼融思想。苏轼在提出此书学观念后数年的书法实践中一直努力尝试将不同风格与不同用笔融于一身。苏轼此时期的主动探索为其今后在书法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基础。而苏轼恩师欧阳修,则对其书学思想的形成,影响极大。苏轼很多书学思想的立论之源都可在欧阳修书论中找到答案。因此结合苏轼本人及历代诸家的相关论述,可厘清其早期书法取法、书法风格演变及二者间关系等问题。本文最后对苏轼早期数件疑伪作品及书写时间不确的作品进行了考述。例如苏轼熙宁倅杭之前不具备出任知州的资序,所以苏轼不会在熙宁倅杭之前主动“请郡”归蜀。因此本文认为历来被考为书于熙宁二三年间的《治平帖》,实际应书于熙宁六年或九年。又如《平远山房法帖》中刻《题文与可墨竹图诗》款署熙宁八年书于京师,这显然不合东坡的生活轨迹,时苏轼初知密州,故此作为伪迹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