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肋缘下入路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腹背部各区域镇痛效果的比较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0.25%左旋布比卡因0.5 ml/kg行肋缘下入路腹横肌平面阻滞腹背部各区域的镇痛差异。方法:择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24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I或Ⅱ级、年龄18~60岁、手术时间<1h,超声引导下肋缘下入路在躯体右侧给予0.25%左旋布比卡因0.3ml/kg、躯体左侧给予0.25%左旋布比卡因0.5ml/kg分别行腹横肌平面阻滞,阻滞后完成观察1 h再开始手术。以阻滞后10min、20min、30min、1h、3h、12h为观察点观察躯体左侧的阻滞情况,用冷温法(75%酒精)和针刺法测定腹背部各区域(以体表标志线将单侧躯体划分为19个区域)。以50%的阳性率判定各区域阻滞的有效性,以10、20、30min中任两点和1、3、12h中任两点即4个时间点有效判定阻滞kg/m~2具有稳定性。以20 min时点的阳性率分组,分为0-50%阳性率组,>50-70%阳性率组,>70-90%阳性率组,>90-100%阳性率组。结果:所有患者年龄20~57岁、身体质量指数(BMI)18.7~24.6,对24例成年患者实施了阻滞,1例因阻滞平面没有出现被排除,有3例因手术时间超过1h被排除,20例成年患者符合研究要求被纳入。不同时点各组阳性率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两比较发现除10 min和20 min(>50-70)%组和(>70-90)%组,20min和30 min(70-90)%组和(>90-100)%组之外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83)。各组阳性率趋势显示1、2、3、5、6区域具有稳定性特征。结论:超声引导下肋缘下入路0.25%左旋布比卡因0.5ml/kg剂量下,对1、2、3、5、6区域即腹中线到腋前线的前腹壁(除外上腹外侧区域)都具有稳定良好的镇痛效果,对9、10、13区域即部分中下侧腹壁有一定临床辅助作用。第二部分腋中线入路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腹部和背部各区域的阻滞效果目的:评价腋中线入路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腹部和背部各区域的阻滞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20例,年龄18~64岁,性别不限,BMI 20~27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手术时间<1h。超声引导下行腋中线入路左侧腹横肌平面阻滞,局麻药为0.25%左旋布比卡因0.5 ml/kg。采用冷温法和针刺法测试腹部和背部各区域(以体表标志线将左侧躯体划分为19个区域)的阻滞情况根据阻滞后20 min时阳性率分为4组:<50%阳性率组、50%~<70%阳性率组、70%~<90%阳性率组及90%~100%阳性率组,以阻滞后10min、20min、30min、1h、3h和12h为观察时点,确定各区域阻滞的有效性和稳定性。结果:20min时点50%~70%阳性率的阻滞区域为1、4区域,>70%~90%阳性率的阻滞区域为7、9、10区域,>90%阳性率的阻滞区域为2、3、5、6区域,其他区域阻滞的阳性率<50%。2、3、5、6区域的阻滞具有稳定性,7、9、10区域在阻滞后10min、20min、30min和3h时阻滞具有有效性,1、4区域在阻滞后10min和20min具有有效性。结论:腋中线入路TAP阻滞0.25%左旋布比卡因0.5ml/kg的剂量对2、3、5、6区域(腹中线到腋前线之间的中下腹)的阻滞效果好,且具有稳定性,虽然对7、9、10区域(腋前线到腋中线之间的中下侧腹壁和大腿前上部)的阻滞效果不稳定,但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第三部分肋缘下腹横肌平面内造影范围与效果关系的探讨目的:探讨药物在肋缘下入路腹横肌平面扩散,分布与腹部和背部体表痛觉和温度觉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I级的健康志愿者10名,年龄18~60岁,在志愿者躯体的两侧肋缘下腹横筋膜分别注射0.25%左旋布比卡因复合碘普罗胺注射液370 0.5 ml/kg或0.15 ml/kg,A组:注射0.5ml/kg为,B组:注射0.15ml/kg。注射药物完成后20min、1h和3h为观察时点,用冷温法和针刺法测定腹背部各区域(以体表标志线将左侧躯体划分为19个区域,身体右侧也按规律划分为相同的19个区域),用移动式C型臂X射线系统拍摄阻滞完成后10 min、20min、30 min、1h、2h和3h时点造影剂的扩散和消退情况,3h后对侧实施阻滞并开始观察。结果:20min时点造影剂扩散范围可见A组内侧:达到锁骨中线未达椎体旁5人,未达到锁骨中线5人;外侧(侧位):达到椎体中点未达椎板中点4人,达到椎体前缘未达椎体中点4人,未达椎体前缘2人;头端:第二腰椎上1/3 7人,第二腰椎中1/3 1人,第二腰椎下1/3 2人;尾端:第三腰椎中1/3 1人,第四腰椎上1/3 4人,第四腰椎中1/3 2人,第四腰椎下1/3 2人,第五腰椎上1/3 1人。B组为内侧:达到锁骨中线未达椎体旁4人,未达到锁骨中线6人;外侧:达到椎体前缘未达椎体中点2人,未达椎体前缘8人;头端:第一腰椎下1/3 1人,第二腰椎上1/3 1人,第二腰椎中1/3 5人,第二腰椎下1/3 2人,第三腰椎上1/3 1人;尾端:第三腰椎上1/3 1人,第三腰椎下1/3 1人,第四腰椎上1/3 6人,第四腰椎中1/3 2人。20min两组阳性数比较,区域7和11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局限于前侧腹壁腹横肌平面内的局麻药除能对前、侧腹壁产生阻滞外,也能引起腰背部痛温觉改变,机理上排除了椎旁阻滞的作用,考虑局麻药对经过范围内的神经直接阻滞作用外仍存在其他可能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