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输入性通货膨胀传导机制研究:2003—2008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e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们面临的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大环境,国际贸易与金融互动关系日益加深,当各国分享开放经济的收益时,也领略了它的负面效应,“输入性通货膨胀”就是这样一类值得关注的经济现象。特别是2003年9月开始的新一轮的通货膨胀,输入性的特点表现得十分明显,因而有必要对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进行深入研究。虽然随着美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深化,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通胀问题得到缓解,通胀问题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总结本轮通胀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后完善宏观调控,仍有长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输入性通货膨胀是开放经济中通货膨胀的重要表现形式。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随时随地是一种货币现象,但是他指出:把通货膨胀的本质看成随时随地的货币现象只是理解通货膨胀的原因和治理的开始。关于输入性通货膨胀的概念,学术界至今尚无权威人士加以概括,但其内涵可以解释如下:在开放经济中,国际商品价格的上涨和国际资本流入规模过大会导致进口商品的成本上升、费用增大以及国内货币投放量的被迫增大,进而引发国内的物价上涨,带来经济的通货膨胀。某种程度而言,输入性通货膨胀是通货膨胀在国际的传递。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输入性通货膨胀顺理成章地成为当今通货膨胀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一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币值的变化、贸易顺逆差的变化都会引起国际收支的变动和货币、财富在世界范围内的转移和配置,每个国家在输入商品、劳务和资本时,都被迫接受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输入。 输入性通胀(importedinflation)理论在国外学术界大体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流行。从相关文献可以看出,输入性通胀概念在两种意义上被运用。一种体现货币学派,通胀理论展开运用的国际分析视角,考察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不同国家总需求和货币过量扩张如何通过贸易、投资和汇率进行跨国传导,从而使通胀可能成为超越个别国家的经济现象。另一种体现非货币通胀认识视角,强调外部冲击推动进口价格上升,并通过成本推动机制向特定经济体引入通胀,从而导致通胀成为国际甚至全球现象。 两种意义输入性通胀论建立在不同理论假说基础上。实质性差异在于是从“总量失衡和货币扩张”角度还是从“部门结构和成本推动”角度解释通胀。前者在侧重从需求面和货币扩张角度解释通胀,分析各国经济联系以及开放环境下汇率与国内货币政策相互制约关系等问题,这类分析与各国通过需求管理政策主动遏止、抗击国际性通胀压力政策立场相互兼容。后者基本思路是强调外部冲击通过成本推动引发或加剧通胀,特定国家需求管理政策对这类通胀无能为力,或认为需求管理政策会“伤害经济增长”而不具有合理性。 本文主要采用理论探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等多项方法来研究中国输入性通货膨胀及其传导机制问题。基本思路是在以货币理、贸易理论和通货膨胀理论为基础的前提下,从理论上和实证上来研究输入性通货膨胀,这两种研究方法都证明了输入性通货膨胀的这种传递机制性的存在。为缓解输入性通货膨胀,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本文一共分为四章,其结构和内容主要如下: 第一部分是关于输入性通货膨胀及其传导机制的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文章由通货膨胀理论开始展开论述,而后细化到输入性通货膨胀。总结前人对此问题的研究。我们总结概括认为从整体上将输入性通货膨胀粗略的理解为,在开放经济中,由于一国经济与国际市场密切相关,当国际市场上存在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的现象时,这种价格上涨通过该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传播到国内从而引起该国国内价格普遍、持续性上涨的现象,其诱因是多种多样的外部因素,如进口货物价格上涨、外国资本输入等。 第二部分为更好的对下文传导机制的推演,我们做了两个理论模型的准备,这样做的目的是从源头上找的基础,维持论文的严谨性。我们按照理论基础和学派渊源,我们粗略地把国际物价理论划为二大类:第一类从实物经济出发,着眼于开放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均衡分析,或结构分析,研究在输入因素干扰下,国内产量、就业、产品需求、供给等实际因素的变化,解释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这一类带有凯恩斯学派或制度经济学的色彩,称其为国际通货膨胀或物价传导结构论,瑞典学派的小国开放经济模式用结构分析法解释输人性通胀的传导最具代表性;第二类是货币主义色彩的国际货币主义,立足于开放条件下的货币均衡分析,强调货币供给在传导国际性通货膨胀中的关键性作用,以货币数量、利率、汇率的变化与国际收支差额、国际储备消长的关系来解释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称为国际通货膨胀(或国际物价传导)货币论,又称国际货币主义。 第三部分我们在前两部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输入性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研究。首先我们认为输入性通货膨胀通过三种路径传导:一是通过贸易环节推动国内价格上涨;二是国际流动性过剩带动国内货币信贷投放偏多,形成价格上涨的压力;三是通过国际期货市场价格上涨,带动国内期货和现货市场价格上涨。在随后的论述中我们分别进行了分析,而后用计量经济学对我们的观点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我们的结论的正确性。这部分是文章的核心,笔墨篇幅相对较大。 第四部分,结合以上,对输入性通货膨胀进行的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的分析,本文最后提出了缓解我国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文章认为我国输入性通货膨胀体现在我国经济结构和金融体制上的缺陷,因而主张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确定能源利用的中长期战略,以及加强资本流入的管理等主要方面,来增强经济体自身实力,以有效缓解输入性通货膨胀的不良影响。 本学位论文可能的创新和特点:一是注重了基础理论与我国实际情况的结合。这样使论点有理论依据,同时有实际数据做支撑,使得本文更具有说服力。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证实了理论;二是以一个国际性的视角来审视通货膨胀,这样的思维符合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在开放经济中思考经济问题;三是文章首次尝试采用期货市场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研究,这一作用在中国目前影响虽然很是有限,但是文章的关注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其他文献
进程的隐藏一直是木马程序设计者不断探求的重要技术,采用远程线程技术,通过动态链接库方法,可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远程线程将木马作为线程隐藏在其他进程中,从而达到
东亚金融危机以后,泰国开始对本国的税收制度进行多方面改革,试图纠正税制中存在的缺陷,并通过减税配合国内经济政策恢复本国经济。这一阶段泰国税制改革包括各主要税种改革、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和财税地方分权改革。这一系列的税制改革为东亚金融危机后的泰国经济带来了积极的变化。然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全球工业国市场疲软,导致泰国出口放缓,拖累了泰国经济。对此,泰国政府在2008年推出了经济刺激计划,并开始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