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WTO《农业协定》实施后,世贸组织农业贸易的框架逐步形成和完善,各国的农业政策开始受到多边贸易体制的约束,对农业的国内支持措施也承担削减的义务。为了遵守国际农业贸易领域的游戏规则,各国开始在不同程度上调整本国的农业政策,同时寻求新的符合多边贸易体制规则的国内支持措施,WTO《农业协定》专门设立的保护成员国农业利益的“绿箱”政策作为免于减让的农业国内支持便成为世界各国进行农业保护的主要方式。因此,总结世界各国农业“绿箱”支持政策的经验,取长补短,借鉴其他国家实施“绿箱”政策的经验,对完善我国农业保护体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充分利用各国农业国内支持文献,运用比较分析、描述分析等手段总结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美国、欧盟、日本)与主要发展中国家(韩国、巴西、印度)自1995年以来的农业“绿箱”支持水平和“绿箱”政策的一般特点:同时在国内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农业“绿箱”政策的归类标准进行了改进,并依此计算了我国1996-2002年的农业“绿箱”支持水平。结果显示:(1)乌拉圭回合后,发达国家的农业政策改革成效不大。大量“黄箱”支持转为“绿箱”,致使发达国家“绿箱”支持水平高居不下,支持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2)发展中国家执行农业“绿箱”政策仍面临着国家财力的约束,支持水平低、波动大,支持方式单一。同时,WTO《农业协议》对“绿箱”政策的项目的设计也不利于发展中国家推进农业政策改革。(3)我国的农业“绿箱”支持水平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但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同时,我国的农业“绿箱”支持政策存在结构不合理、手段单一、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4)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资源决定了我国的农业“绿箱”政策调整应从增强农业“绿箱”政策的稳定性、改善我国农业“绿箱”政策结构、提高我国农业“绿箱”政策效率入手,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高的支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