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地球息息相关,随着人类的发展全球变化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我们人类更好的生存,环境问题成为我们现代社会研究的重要课题。海洋是地球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球的环境气候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海底的沉积物,它们记录着非常完好的地质发展历史,同时对海洋的化学与物理作用过程、全球的气候变化、环境历史的变化等多方面的信息也具有记录作用,对全面认识全球环境、气候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典型的两条大河长江、黄河,每年为我国东部陆架海输入大量的泥沙,为了了解我国东部陆架海的物源演化、时空分布及其环境的指示意义,因此很多学者把如何鉴别黄河、长江的物源作为研究的热点,而粘土矿物组分作为海洋沉积物的敏感粒级,在示踪沉积物源区物源输入和沉积环境方面具有非常好的灵敏度和可信度。本文分别通过对渤黄海区域表层样的粘土粒级沉积物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和黄海北部B03岩芯的粒度、粘土矿物、沉积速率、粘土粒级沉积物地球化学分析,初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 B03岩芯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表明岩性表明岩芯上下比较均一,沉积记录连续,颗粒粒径均为<0.25mm的细沙、粉砂及黏土,主要为灰色、灰褐色粘土质粉砂,主要以粘土质粉砂为主,少部分为砂质粉砂;峰态系数、偏态系数、和分选系数整体变化范围不大,分选系数较差;沉积物自上而下粒径较细,粒度变化较小且沉积连续,说明了岩芯处于低能且稳定的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比较弱。(2) B03岩芯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呈现,岩芯主要以伊利石为主,也含有大量蒙脱石(11.0%-15.2%),三角端元图说明该岩芯源区主要来自黄河沉积物。在粘土矿物与粘土粒级沉积物的主微量的耦合关系中得出, B03岩芯粘土粒级沉积物中以富钙蒙皂石、富钾伊利石为特点,而在岩芯的主量元素垂向变化中我们得出CaO和K2O含量在以90cm为界分为上下两层,顶部的含量明显高于底部,说明其物源和环境都发生了一次显著地变化。(3)在B03岩芯粘土粒级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变化中,出现CaO、NaO、K2O、ΣREE等垂向图以90cm为界岩芯上下两段的变化,说明研究区在此处前后碎屑沉积物物源有了重大的改变。依据B03岩芯的210Pb测年数据分析,以B03岩芯的水深和长度计算,B03岩芯出现的90cm处上下分界线的沉积年龄为163a,而黄河尾间河段长期以来不断发生变迁改道,交替注入黄海、渤海,黄河曾于1855年由黄海入海改道至渤海,时间上推断该分界线和1855年黄河改道的时间相符,因此推测B03岩芯90cm上下两段沉积物的差异极可能是由黄河改道引起的。在黄河改道后山东半岛沿岸流携带的大量黄河物质在此处快速沉积,所以90cm以上的沉积物与黄河有很大的亲缘性,而在黄河未改道前,B03岩芯距离黄河河口较远,90cm以下的沉积物主要以接受山东半岛近岸及海底基岩剥蚀的产物为主。(4)通过对渤黄海粘土粒级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主微量成分特征和同一沉积年龄特征元素显示B23岩芯位于北黄海可能接受了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物源的影响其黄河高Ca的特征不明显;而B43岩芯位于渤海内,由于渤海为近封闭的一个环陆内海,主要的输入物源是陆源物质,所以其主量元素性质和变化与黄河物质一致,V、Ni、Co等风化作用的指示元素高于黄河,说明他们在沉积搬运中经历了一定的风化侵蚀,Zn、Cu等重金属元素的值也明显大于黄河,说明他们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污染,B03的Cu、Zn含量最高,它从黄河口到山东半岛的运移过程中被污染的可能性比较大;稀土元素特征显示HL-2、HL-3和HK1和与黄河物质比较相似,其它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均高于黄河物质稀土元素的含量,它们稀土元素具有的高含量值说明它们在沉积搬运过程中可能接受了其它物质来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