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期刊研究逐渐成为文学界的一大研究热点。无论是《新青年》、《小说月报》、《现代》等曾轰动文坛的代表性大型刊物,还是《新诗潮》、《人间世》、《前线》等名不见经传的小型刊物,都相继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但遗憾的是,在文学史上有着独特地位和一贯办刊传统的创造社这方面的研究还几乎空白。而对于创造社本身的研究又大多集中在前期,后期创造社及其代表刊物《文化批判》至今少有人问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创刊于1928 年的《文化批判》杂志,正处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向左翼文学运动过渡的关节点上,是这一文学发展、思想转变的第一见证者,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本文基于《文化批判》杂志在创造社及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试图通过对原始史料的梳理,对其进行新的评析,并对以往研究中的粗疏牵强之处做出新的解答。同时,也期望通过这一问题的考察,能为期刊研究、社团研究以及后期创造社的作家作品研究等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参照。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文化批判》:一个文学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本文首先将《文化批判》杂志纳入到中国现代文化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强调它的出场是“负性背景”下的特殊产物。其次通过考察《文化批判》的编辑理念、办刊方针、编辑群体及出版机制等问题,发掘《文化批判》作为革命文学运动新阶段开始的标志。大量史料证明:《文化批判》的编辑群体虽是一群籍籍无名的文学青年,但他们编辑立场鲜明,社会感应敏锐,刊物的风格内容又能积极适合读者和文化市场的需求,因此,恰逢其时地担当起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转向的重任。同时,论文还从期刊的角度研究创造社的“转向”,发现创造社转向的“剧变”原来是与期刊的“渐变”密不可分,从而为解决创造社转向之“谜”开辟了新途径。二、《文化批判》与革命文学论争。这部分主要对以往文学史叙述中一些模糊和粗疏之处进行新的阐释。长期以来,革命文学论争的研究,由于牵扯到鲁迅而使一些问题长期被遮蔽,只停留于对论争经过的简单叙述、鲁迅正确观点的片面强调及创造社、太阳社一方态度的错误等问题上。本文在细读原始史料的基础上,发现《文化批判》是研究革命文学论争的第一手文献。不仅挑起这次论战的首篇文章《艺术与社会生活》发表在《文化批判》的创刊号上,而且第4 号还出了一期论争专号,将论争推向高潮。论文还发现两个被研究者长期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