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的鱼卵和仔稚鱼作为研究对象,对调查海域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多样性以及优势种进行了研究。根据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鱼卵和仔稚鱼的出现、年间变化以及数量分布的规律,揭示了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场和仔稚鱼的保育场,加强对近岸水域的的保护,将有利于保证鱼卵和仔稚鱼的资源补充量。
2004年~2007年每年5月下旬,从南至北共设8个断面,范围为(121°17~121°55E、32°00~32°28N),采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口径50cm、网长145cm、网目0.5mm)进行水平拖网以及垂直拖网两种方式采集鱼卵和仔稚鱼。所采集的样本现场用5%的海水福尔马林固定,并测量水温和盐度。在实验室进行鱼卵和仔稚鱼的鉴定,并测量仔稚鱼的体长划分其发育阶段。
2004~2006年三个航次调查(其中2007年未进行鱼卵调查),共采集到鱼卵26,168粒,所采集到的鱼卵记录为15种,鉴定到种的为7种。主要种类有少鳞鱚(Sillago japonica),占总量的48.10%、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21.52%)、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mealnostictus)(10.91%)、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9.63%)、舌鳎属(Cynoglossus sp.1)(5.55%)等,以上5种的个体数占据了总渔获个体数的95.71%。2004~2007年4个航次的调查共采集到仔稚鱼11,417尾,隶属于8目16科30种,其中有5种未定到种,其中近海型鱼类12种,沿岸型鱼类10种,半咸水型鱼类8种。主要种类组成有鮻鱼(Liza haematocheila),占总量的41.42%,其后依次为斑鰶(31.58%)、少鳞鱚(16.39%)、大黄鱼(Larimichthy crocea)(5.09%)、日本鲲(1.93%),以上5种的个体数占据了总渔获个体数的96.41%。
根据同步调查资料,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2005年和2006年中部和南部的水温变化幅度较大,两年间水温最低值均出现在南部水域,水温最高值出现在中部水域,而北部水域水温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调查水域的南部受长江径流量的影响较大,平均盐度相对较低,中部的盐度次之,而北部的盐度相对较高。各年间均以南部水域出现的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数最多,中部次之,北部出现的种类数相对较少。
鱼卵各年间的最优势种均为少鳞鱚,仔稚鱼的最优势种在各年间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中2004年的最优势种为少鳞鱚,2005~2006年的最优势种为鮻鱼,2007年的最优势种为斑鲦。调查期间少鳞鱚、斑鰶、日本鳀和远东拟沙丁鱼的鱼卵和仔稚鱼在调查水域同时出现,其中少鳞鱚和斑鲦均以出现前弯曲期仔鱼占主要,少鳞鱚还出现了一定量的卵黄囊期仔鱼,从而揭示了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场。对鱼卵和仔稚鱼的物种多样性分析发现,各年鱼卵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高于仔稚鱼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
四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的物种多样性较高,具有一定的资源补充量,其物种数量和丰度具有一定的年变化。各年间鱼卵和仔稚鱼基本主要集中分布于位于调查水域中部的4~6断面,环境因子是鱼卵和仔稚鱼分布重要的影响因素。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场和仔稚鱼的重要保育场以及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