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通过大量的临床实验证实及临床运用后,其效果已得到国内外广泛的认可。需要进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前准确评估髋臼内侧壁完整性及厚度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对术中假体放置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X线及CT作为术前评估髋臼完整性及厚度的两种必不可少的影像学措施。但二者在评估的准确性上有明显的不同,CT能准确的评估出真实髋臼内侧壁的厚度,而X线测量出来的厚度与真实厚度存在较大差距,且该厚度是大于其真实厚度的。CT与X线两种影像学具有的优缺点比较。CT具有的优势有:具有相对高安全性,具有高密度分辨率,具有高方便操作性,同时具有速度快,并且可以清晰的显示骨盆中相邻组织是否存在密度及图像差异,当然更重要的是可以精确显示出髋臼内侧壁的完整性及厚度,可以为THA的进行提高手术安全性。CT具有的缺点有:具有其检查费用较高,具有预约、检查周期长,具有等待检查结果时间长,并且辐射大。而X线具有的优势有:预约周期短,经济实惠,方便简洁,低辐射率。X线具有的缺点:不能精确显示髋臼内侧壁完整性及厚度,这对于THA的进行时有弊端的,术后出现骨盆内血管和膀胱破坏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相对CT会偏高。研究目的:评估骨盆X线平片与骨盆CT测量髋臼内侧壁厚度的吻合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12月因股骨颈骨折于我院骨科关节病区行THA的60例(实验一50例,实验二10例)患者,所有患者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均值61.38岁(40岁~88岁)。实验一:50例均诊断为股骨颈骨折(其中左24例,右26例),利用PACS系统对患者髋臼的骨盆X线与骨盆CT的髋臼内侧壁厚度(健/患)、髋臼上下径、髋臼深度、外展角进行测量,分为X线测得组与CT测得组,将两组数据对比分析后可得知X线组测出的髋臼内侧壁厚度与CT测出的真实髋臼内侧壁厚度的误差范围(即,X线与CT测得的髋臼内侧壁差值)。实验二:10例均诊断为股骨颈骨折(左3例,右7例),且即将进行THA的患者,利用PACS系统对患者髋臼的骨盆X线的髋臼内侧壁厚度(健/患)、髋臼上下径、髋臼深度、外展角进行测量,利用实验一中误差范围进行预测出真实的髋臼内侧壁厚度M,然后将这10例患者均行骨盆CT检查,测得CT上的真实髋臼内侧壁值与预测的髋臼内侧壁值对比。结果:1、指标测量值1)实验一:X线组:髋臼内侧壁厚度(健/患)为6.78±1.85mm/6.87±1.70mm,髋臼上下径为38.71±1.36mm,髋臼深度为17.61±2.20mm,外展角为43.53±1.76°;CT组分别为:髋臼内侧壁厚度(健/患)为3.95±0.96mm/3.96±0.79mm,髋臼上下径为37.55±1.33mm,髋臼深度为15.93±1.86mm,外展角为41.80±1.87°。X线测得组髋臼内壁值厚度与CT测得组髋臼内壁厚度的“误差范围”的平均数(用D表示),即D(健/患)为2.83mm(-0.56mm~5.86mm)/2.91mm(-1.22mm~7.17mm)。2)实验二:X线组:髋臼内侧壁厚度(健/患)为6.87±2.22mm/7.29±1.30mm,髋臼上下径为38.29±1.80mm,髋臼深度为17.85±2.36mm,外展角为43.15±1.65°;CT测得组为:髋臼内侧壁厚度(健/患)为4.74±1.07mm/4.63±0.75mm。3)根据实验一结果预测髋臼内侧壁值M为(健/患)6..02±0.85mm/5.98±0.79mm。2、两组间差异性比较1)实验一:X线组与CT组间髋臼内侧壁、髋臼上下径、髋臼深度、外展角的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二:X线组与CT组间髋臼内侧壁(健/患)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实验一预测得到的髋臼内侧壁值M与实验二中CT组髋臼内侧壁值间的差异性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髋关节置换术而言,X线平片与骨盆CT检查在测量髋臼内侧壁厚度方面是具有一定吻合度的,即X线检查亦能准确的评估患者髋臼内侧壁厚度;2、对于髋关节置换术而言,X线检查具有降低手术风险的同时亦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