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多地区,是我国三大藏区之一。此域千山耸峙,万水奔涌,形成独特的山水景观。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视为羌藏游弋的西陲故地,诸多民族在此聚居或迁徙,在岁月的流逝里,遗刻下深深地印痕。因地理环境使然,形成了青藏、黄土两大高原天然的农牧分界,而这一分界线,随大河的流向形成了河湟民族的迁徙走廊和通道。自两汉伊始,在政治、军事的双重驱动下,中原士民即赴此开疆拓土,建造家园。这种徙边的浪潮波涌了千百年。明清以来,卫所制度的施建,军民屯田的扩展,牧区农区的分野愈加明晰。同时,明兴元消后,北遁的蒙古诸系因草场紧蹙,纷然移聚此间,与世居的藏民族伴着藏传佛教派系奉立的纠结,导致了多次纷争。清代前期,随卫拉特蒙古后王之乱的平息,清廷逐步整饬这一区域,通过贡赐贸易、官营茶马贸易,与蒙藏诸族上层的分封和授权,有效地控制了纷乱,形成了大清一统的安定局面。清雍乾年间,官营茶马贸易时兴时止,引发了民间贸易的热潮,安多地区的民族民间贸易由此兴盛。行进商贸的团队,由多民族组合参与。除内地的山陕商帮外,穆斯林商团乃是施进民族民间贸易的中坚力量。民间贸易的拓展和坐大,促就演进了此地的诸多市镇,民族间商贸的兴达,无疑营造了和谐和发展,但这种局面延至晚清时,伴随国家政局的衰颓而逐渐式微。本文通过对安多藏区的历史透视,述及此域诸多民族的聚散进退,以及清代前期民族民间贸易的兴盛而造就的市镇演进。试图剖析,安多这片地蕴万宝、牲灵遍野、豆菽丰盈的山水上善之地,只有在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的昭映下,才能显发出它的民众活力和地域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