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脑卒中是一种急性的脑血管疾病。因其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死亡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缺血性脑卒中较出血性脑卒中具有更高的发病率,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极其复杂,因此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酸中毒是组织缺血缺氧后的一个重要病理生理变化。近年来研究发现,胞外pH值下降能激活一种特殊的配体门控通道,酸敏感离子通道(Ac id-sensing ion channels—AS I Cs),这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缺血性脑损伤机制的认识[1]。目前,已经克隆出六种ASIC亚基(1a、1 b、2a、2b、3和4) [2],其中,H+敏感性高且对Ca2+通透ASIC1 a同聚体通道和ASIC1 a/2b通道在参与脑缺血和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8]。布洛芬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炎镇痛药,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文章报道了其脑保护作用[9,10]。但是,对于其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自从ASICs被发现以来,已有多篇文献[11-13]报道了布洛芬对ASICs的作用。本研究旨在①观察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后大鼠皮层缺血半暗带ASIC1a和ASIC2a表达变化情况并探讨其意义;②观察布洛芬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对ASIC1a和ASIC2a表达和上膜的影响,探索其以ASIC2a为靶点的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①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10只和MCAO模型组(MCAO) 10只,于术后24h取脑,提取脑组织蛋白和分离膜蛋白,用Western blot检测ASIC1a和ASIC2a的总蛋白和膜蛋白情况;②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溶媒组(S+R n=12)、假手术+布洛芬组(S+B n=12)、MCAO模型+溶媒组(C+R n=12)、MCAO模型+布洛芬组(C+B n=12),于术后24h通过神经行为学评分、TTC染色等方法观察布洛芬的脑保护作用和用Western blot观察布洛芬对皮层缺血半暗带ASIC1a和ASIC2a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①脑缺血再灌注24h后,与假手术组相比,MCAO模型组皮层缺血半暗带的ASIC1a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P=0.7004),其膜蛋白含量增加(P< 0.001),ASIC2a的表达明显上调(P< 0.001);②布洛芬能提高MCAO模型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P<0.05),减少脑梗死容积(P<0.01),并且能降低皮层缺血半暗带ASIC1a膜蛋白的含量(P< 0.05)和下调ASIC2a的表达(P<0.01)。结论:布洛芬能够明显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行为学障碍,缩小脑梗死的范围,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布洛芬可能通过下调皮层缺血半暗带ASIC2a的表达,减少ASIC1a的膜上分布,发挥神经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