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社会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艺术传播有效性研究——以2008-2014年英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为例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astinsb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世界各国相互依赖日益紧密的背景下,国家之间尤其大国之间既竞争又合作、既相互倚重又彼此制衡的基本态势决定了国际关系已经超越了以往大规模武力冲突的历史宿命。随着武力解决国际争端日渐式微,世界各国不仅一如既往地重视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而且也越来越重视“软实力”的竞争。国家形象是国家综合实力中的一种“软实力”,这种力量作为国家声誉的标志,对于国家实施国际战略,并最终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也起着愈益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几年我国政府提出“大国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和“中国梦”的美好愿景,显示出我国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与步伐去融入世界、参与世界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事务。而这必然会得到来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高度关注与研究。因此,良好的国家形象成为了中国走向世界、与中欧开展各项外交活动时国家博弈的砝码。  本文将根据近年来搜集的有关英国主流媒体,以英国BBC、英国卫报和泰晤士报中关于对中国各领域、各类新闻题材的报道为研究参考对象,去探究英国公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出主流媒体报道中的中国的国家形象及分析影响中国国家形象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如何运用积极有效的传播策略和方法去改善和重构我国的国家形象,并试图寻找解决方法—即艺术传播的有效性研究。通过文化艺术的传播方法将比一般的传播活动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进一步寻找出如何用艺术传播活动进行有效地传播,达到对外传播的最佳效果,从而有利于中国国家形象在英国公众心中的成功塑造。
其他文献
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作曲家,19世纪下半叶第一位获得欧洲声誉的作曲家,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格里格的探索和创新精神集中体现在和声领域,色彩性和
改革开放以来,钢琴逐步的代替了手打拍子和录音机设备,成为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堂的伴奏乐器。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舞蹈基训课程的伴奏音乐书籍也日益繁
期刊
在二十世纪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Vienns Secession)众多的艺术家中,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与埃贡·席勒(Egon Schiele)是比较关注的两位艺术家。两位艺术家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