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湖是湖北省第三大天然淡水湖泊,兼有泄洪、灌溉和供水等功能,是长江中游地区生态平衡的重要湿地资源,也是鮊类国家级水产种质保护区。长湖自西向东分为四个湖区:庙湖区、海子湖区、马洪台区和圆心湖区,其中庙湖区已被引江济汉工程拦截为静水(本研究舍弃该区域)。人为因素(海子湖的生活、农业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马洪台区作为航道,圆心湖区存在大面积围网养殖)已极大的改变了长湖的水质及已有的生态平衡。浮游植物作为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力,在物质与能量循环中扮演者及其重要的作用,其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并反映着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浮游植物作为水质监测和评价指标的功能已被广泛认可。因此,对长湖浮游植物的研究可为长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于2015年1月(冬)、4月(春)、7月(夏)和11月(秋)对长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同时,测定了10项水质理化指标。使用主分量分析、方差分析对各项指标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使用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指数对浮游植物的多样进行评价,应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浮游植物藻类丰度法和多样性指数评价法综合评价了长湖的水质。使用优势度指数筛选出优势种,计算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以确定优势种的生态适应性,使用相关性分析、多元逐步回归方程和冗余分析探索影响长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显示:(1)理化因子的时空分布:长湖水质因子显示出显著的季节性区域性变化,夏季的多项指标,如水温、水深、溶氧等均高于其他季节,此特征部分为长湖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反应,夏季高温、高降水、高光合作用强度分别对应高水温、高水深、高溶氧。各湖区间因地形、用途、水生植物分布的不同,展现出不一样的特征:海子湖区生活污水排放、农田径流使得其以高总磷为特征;作为航道的马洪台区因有较大的水体扰动,以高悬浮物、低透明度为特征;圆心湖区的水生植物分布与生物量高于其他区,因此较强的光合作用使得其以高溶氧为特征。。(2)水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的季节性差异显著,冬季的平均值(120.32±36.77)小于其他季节,并未显示出区域性差异。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均超过富营养型的标准,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的评价结果认为,长湖全区处于重富营养化状态,且夏季有加重的趋势,表现出与以往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围网养殖对长湖的水质有重要影响,后续可将生物浮岛作为长湖水生态修复与治理的重要手段。(3)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生态适应性: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20种,以绿藻门的种类为主,硅藻门、蓝藻门的种类次之,蓝藻门的种类在夏季有大量增殖的趋势。共筛选出11种优势种,蓝藻门的种类最多(4种),其中扭曲小环藻、小球藻和尖尾裸藻是四季共有优势种,两栖颤藻在夏季成为主要优势种。藻类丰度在夏季出现最高峰,其值远大于其他季节,浮游植物丰度仅在夏秋季节显示出区域性差异。浮游植物丰度相对集中,优势种的丰度在总丰度中占据较大比例(在各季节多数样点,优势种丰度和与总丰度的比值超过80%)。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指数均无区域性差异,仅夏季Pielou均匀度指数(0.39±0.06)小于其他季节的值,群落结构稳定性差。生态位宽度的结果显示,分布更为均匀的种类,如肘状针杆藻和尖尾裸藻,有更大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的结果显示,秋季优势种间的竞争最为激烈。综合相关性分析、多元逐步回归方程和冗余分析的结果认为,水温、氮磷比和pH是影响长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子。目前,针对长湖的研究覆盖面较为广泛,浮游生物、鱼类、高等水生植物、水质监测评价等均有涉及,但仍缺乏长期的、连续的研究。本文对长湖2015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生态适应性做了初步探索,这些结果可为长湖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16年长湖全面拆围后浮游植物相关的研究可做为监测水体修复状态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应尝试从功能性状的角度对长湖浮游植物进行研究,以期更加深入的了解长湖浮游植物在环境梯度变化下的分布,且在拥有更多数据的情况下,便可展现出长湖拆除围网前后长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而定量围网养殖对浮游植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