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生理水平探讨温度刺激引发的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与主观认知感受之间的相关关系,为阐释温度觉形成的生理机制及辅助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纳入从天津医科大学招募的健康在校大学生志愿者42名,男性26名,女性16名,平均年龄(23.0±3.5)岁。根据牙位统一将口腔黏膜进行分区,将温控测试仪的帕尔贴半导体片(10mm*10mm)置于分区中心部位,分别以37℃为基线温度,间隔1℃的温度梯度刺激方式测试,记录冷、热温度感受阈值并绘制口腔黏膜温度感受地形图;以50℃作为基线温度,每次增加5℃,最高为60℃,将上述温度刺激置于受试者的舌尖黏膜和下唇黏膜,检测温度刺激引发的SSR变化,同时用Mcgill量表评价志愿者的主观温度觉感受。对所得结果数据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的方差分析和重复测量设计的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42名志愿者口腔黏膜不同分区的冷、热感受阈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冷、热温度感受阈表现为从中线向两侧逐渐升高,并且左右两侧对称,但不同性别之间温度感受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热感受阈(男,44.8±3.1℃;女,44.8±3.2℃)OR=1.10,P=0.933;冷感受阈(男,18.4±4.9℃;女,20.8±4.8℃)OR=0.157,P=0.210)。舌尖、下唇黏膜引发的SSR振幅值随刺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舌尖黏膜(4.58±4.04)mv,P=0.001;下唇黏膜(2.89±3.01)mv,P=0.013)],但温度刺激舌尖和下唇黏膜引发的振幅值不受性别的影响[舌尖黏膜(男,2.00±2.16 mv);(女,1.89±1.20 mv)P=0.890),下唇黏膜(男,0.94±0.82mv;女,0.85±0.68 mv)P=0.887]。SSR振幅值和志愿者在Mcgill量表中的VAS评分趋势一致。结论同等温度刺激下,口腔内唇颊黏膜、舌背黏膜和牙龈黏膜的主观温度感受不一致,通过SSR的量化评估,可以更客观地反应口腔黏膜对温度刺激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