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唑类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的性能及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

来源 :郑州轻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me272206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作为新型的表面活性剂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它具备离子液体和表面活性剂的双重特性。因此,研究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的性能,尤其是研究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在食品、生物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运用离子交换法合成了两类咪唑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Cnmim]DCA、[Cnmim]SCN(n=10,12,14),通过1H NMR和13C NMR对结构进行表征,利用表面张力、电导率和动态光散射(DLS)等手段进行研究。相同碳链的[Cnmim]DCA和[Cnmim]SCN比[Cnmim]Br具有更小的cmc,相比于传统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有更高的表面活性。DLS研究表明,由于阴离子体积的不同,[Cnmim]DCA和[Cnmim]SCN表现出不同的水力学半径。2采用表面张力、电导率、zeta电位、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和DLS等一系列方法研究了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与BSA的相互作用与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有密切的联系,当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处于低浓度区时,静电相互作用是主要的作用方式,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对BSA的二级结构起保护作用;当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处于高浓度区时,疏水相互作用成为主要的作用方式,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使BSA的二级结构被破坏并使其变性。BSA的结构发生变化从DLS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随着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浓度的逐步增大,复合物的粒径由最初的4.6 nm和100 nm变为最终的1160 nm。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通过影响色氨酸残基微环境对BSA荧光进行静态猝灭。3采用电导率、荧光光谱和DLS等一系列手段研究了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与明胶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明胶与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明胶分子中既有带正电的部分也有带负电的部分,而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带正电荷,因此,当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处于较低浓度区时,静电相互作用为主要的作用方式,而静电吸引导致分子链收缩,从DLS数据中的角度表现出的是粒径变小;随着浓度的不断增大,疏水相互作用成为主要的作用方式,氢键断裂,明胶分子链的三级结构被破坏。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与明胶形成复合物来影响酪氨酸残基从而改变了明胶的荧光强度。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和孕酮联合检测在异位妊娠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6例异位妊娠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同期66例正常早孕的孕妇作为对照组。
人类的历史进程在改良蒸汽机被发明的节点处开始加速推进,而上世纪所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将一幅移动互联网的画卷徐徐展现在我们面前。推动甚至引导人类社会发展的无数创新
蛋白质作为生物体内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它是细胞的重要成分,在动植物的各种生命活动中扮演着多种角色。每种细胞活性都依赖于一种或几种特定的蛋白
目的探讨观察疼痛评分在无痛病房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收治的180例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无疼痛病房规范化管理)和对照组(采取传统常规护理),应用面部
BMW和PSA公司为降低CO_2排放合作开发了一种小型汽油机系列(图1),并首次在该等级排量的汽油机上应用了全可变气门机构(配气相位和气门升程调节)以及采用双涡道增压器增压与缸
<正>随着人们新的健康理念及"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带来了护理质量管理理念的更新[1],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是将整个管理过程和全体人员的
目的探析地佐辛在硬膜外麻醉下阑尾切除术代替芬太尼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该院收治的60例阑尾手术硬膜外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地佐辛组;B组芬太尼
抢答器是一种广泛应用在各种抢答活动中的机器,能迅速、准确、公正、直观地判断出最先获得发言权的选手。AT89S52单片机是一个低功耗、高性能CMOS微控制器,本文基于AT89S52单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氯吡格首剂双负荷量(各300mg)治疗急性脑梗死/TI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起病24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TIA(均为颈内动脉系统)患者97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