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鄱阳湖区的獐(Hydropotes inermis)种群曾是我国较大的獐种群之一。目前该地区獐种群是一个孤立的种群,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獐种群数量呈现减少的趋势。本文以鄱阳湖湿地作为研究区域,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对该地区獐的种群分布和生境选择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摸清鄱阳湖区獐种群分布现状和生境选择特征,为鄱阳湖区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根据獐的相关系数,借助漩涡模型(Vortex 9.99),对鄱阳湖区獐的种群动态进行了模拟分析,以预测该地区獐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为鄱阳湖区獐的生态学研究提供科学基础。研究结果包括:1.种群生存力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区獐种群在未来100 a内灭绝的概率是0.73;如果鄱阳湖区獐的适宜生境进一步恶化,獐种群的灭绝概率将大幅度增加;幼仔的高死亡率使獐种群在未来100 a出现灭绝的概率为100%;灾害对种群的影响也很大,在洪灾和狩猎的双重作用下,洪灾发生频率增加将使獐种群灭绝概率增大。幼仔的死亡率和生境破碎化是鄱阳湖区獐种群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该区獐种群缺乏与其他地区种群的交流,遗传变异概率降低,近亲交配概率增大,遗传多样性逐渐降低。2.丰水期,共设立獐活动样方67个,其中42个位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吉山岛和吉牛岛,17个在吴城岛,8个在西庄垦殖场,这一分布与访问调查结果是吻合的。枯水期,共设立獐94个活动样方,其中62个位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2个位于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岛屿上均无獐分布。3.在不同季节,獐对植被类型、植被高度和植被覆盖度的利用存在显著性差异。獐丰水期偏好选择的植被类型为灌木林和草丛;枯水期偏好选择芦苇丛和苔草丛,以及两者衔接的区域。丰水期,獐偏好选择植被盖度>90%,植被高度90-110 cm的生境;枯水期,獐偏好选择植被盖度40%-80%,植被高度80 cm以上和0-30 cm的生境。无论是枯水期还是丰水期,人为活动对獐的生境选择均存在显著影响,通常獐比较偏好选择距离人为活动较远的生境(>500 m)。4.结合獐在鄱阳湖区存在季节性的迁移,我们建议在该地区保护越冬候鸟的同时,加大对獐种群的保护和管理,实施全面的禁牧、禁猎、防火措施;并在丰水期加大禁猎保护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