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竹笛艺术探论——以陆春龄、俞逊发及刘氏“七孔笛”为叙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1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派”文化,是吸收了国内各地民间文化精华,孵化生成的具有鲜明上海地方特色和个性的独特文化;是受世界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影响最多的中国地域文化;是客观存在,随着上海发展而发展的文化。  竹笛,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乐器,在上海的传承和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国人有目共睹的。如南派笛子宗师陆春龄先生、已故著名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先生和现任上海师大教授的刘正国先生等一批具有典型“海派”风格的演奏家和教育家,海派文化“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核心精神已被植入“海派”竹笛艺术之中。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文献梳理法、音乐分析法、对比研究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为本课题提供主要的理论及实践支撑依据,以陆春龄、俞逊发和别派对“海派”的融入——即刘正国先生发明创制的刘氏“七孔笛”为论叙主轴,对“海派”竹笛艺术的渊源及发展作一有价值的探索。  本文首先通过对陆春龄先生的实际访谈、概述其笛艺生涯等,论证陆春龄先生不但是中国“南派”竹笛艺术的一代宗师,更是“海派”竹笛艺术的奠基人;再者,通过整理研究文献资料,对已故著名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先生的笛艺生涯作针对性的综述,梳理出俞逊发先生是对“海派”竹笛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复次,以“浙派”和“皖派”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他派竹笛艺术对“海派”竹笛艺术的融合,这其中,主要结合笔者的学习与实践经验,对刘正国先生创制的“七孔笛”的创制和具体应用进行分析。从而论述“海派”竹笛艺术是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是经过一代代笛家长期研究和交融的一种极富时代特征的竹笛流派,体现着竹笛文化发展的必然性和前瞻性。
其他文献
为了满足矿震监测的需要,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矿震震源定位系统,给出了该系统的井下应用的模型,并针对2种模型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定位方法,通过分析经典的RS-SI定位
期刊
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的反应堆厂房(也称安全壳)呈圆柱型,内半径20.726m,筒墙高度为42.6m,设计主要分为5层.每层平面由大大小小房间组成,相互间不通视.标高100M平面是最重要
发布之后,“叫停玻璃幕墙”的消息不胫而走.rn建筑应该跟环境和谐相处.消耗能量过多,与自然和环境形成对抗,这样的建筑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期刊
期刊
扬琴作为一件世界性的乐器,传入我国几百年来,经过几代扬琴工作者的研究、改革,已融入中国传统民族器乐这个大家庭,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乐器,并在扬琴演奏、创作、教学等
古戏台作为承载各类戏曲“在场”的具体场所以及戏曲演出、发展的见证者,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此对其进行研究调查始终都是戏曲文物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既可以补充现
“星级企业”试水打破价格壁垒rn2004年,上海家装市场总产值在200个亿左右,预计今年该市场的总产值不会低于2004年.这是因为装饰企业的正规军在进一步壮大,市场占有份额逐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