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eP)是最常见最顽固最难治的慢性疼痛之一,由于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现有治疗方法疗效欠佳。神经病理性疼痛可根据神经系统损伤的部位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其中外周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以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三叉神经痛和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等多发常见。PHN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周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是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最常见也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患者长期遭受精神和身体的折磨而苦不堪言,生活质量严重受损。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由Barker等人于1985年首次提出的一种使用皮层刺激,影响和改变大脑功能的电生理技术。其原理主要是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通过刺激器的时变磁场产生的磁脉冲,作用于头部,几乎无衰减无创的穿过头皮颅骨,到达大脑皮层,然后产生感应电流,影响皮层细胞的动作电位,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可塑性变化,从而影响大脑代谢以及神经的电活动,进而发挥生物刺激作用。经颅磁刺激早期主要用来治疗一些精神或神经疾病,近年来也有用于镇痛治疗的报道。经颅磁刺激是一种安全且副作用小,无创无痛且操作方便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有临床病例报道提示其对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及部分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有短期镇痛作用。目的鉴于目前经颅磁刺激在镇痛领域的应用仅限于零散的临床观察病例报道,本课题拟用经颅磁刺激进行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观察其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疗效,为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做准备。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的安全性,以及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观察其对phn患者的镇痛效应。方法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即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后超过1个月的皮损区持续性疼痛患者。利用经颅磁刺激治疗仪,分为真、假刺激组及无刺激组(也即对照组),进行一个疗程(15天)的治疗。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aguescale,vas)是疼痛的一种评估手段,本试验过程中根据vas评分的变化,来调整患者口服普瑞巴林药物的剂量,并进行长达3个月的随访评估疼痛。其中主要疗效观察指标为患者对治疗的总体评价,次要观察指标为vas、简化mcgill疼痛问卷、神经阻滞次数和口服普瑞巴林的剂量变化。分两个阶段进行观察,即短期疗效观察为治疗期及治疗结束后一周,长期疗效观察为治疗后1个月至3个月的随访期。根据患者来门诊的就诊顺序,将纳入资格审查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收集一般资料后进行治疗。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不知道真假刺激情况,试验结束后统计数据并分析。结果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共纳入51名phn患者,其中rtms真刺激组患者21名,对照组患者18名,rtms假刺激组患者12名。共有41名患者完成该3个月的试验研究,其中rtms真刺激组患者17名,对照组患者16名,rtms假刺激组患者8名。短期疗效:治疗结束1周时pgic改善率比较,rtms真刺激组患者认为病情“明显改善”的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和假刺激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1=0.0120,p2=0.0400);vas评分比较,在治疗结束和随访1周时,rtms真刺激组患者评分下降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80和P=0.0017);并且在治疗结束1周时,r TMS真刺激组VAS评分下降超过2cm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和假刺激组患者,组间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1=0.0080,P2=0.0020);SF-MPQ评分评分比较,在治疗结束和随访1周时,组间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220和P=0.0485)。长期疗效:随访第3个月时的PGIC人数比较,rTMS真刺激组认为病情“明显改善”的患者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和假刺激组,组间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1=0.0210,P2=0.0070))。而随访第1,2,3个月时的VAS和SF-MPQ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随访第3个月时,VAS评分下降超过2cm的患者,组间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三组患者神经阻滞次数,以及口服普瑞巴林药物剂量的组间比较,显示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整个试验过程中,仅有1例真刺激组患者在rTMS治疗期间主诉一过性头痛,通过调整刺激强度后消失,其余患者未诉有任何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是一项使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前瞻性RCT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安全、有效;在短期内能够明显减轻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今后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提供了临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