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个概念首次出现,然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自马克思提出马克思主义以来便开始有所发展。马克思曾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①由此可见,马克思己经预见这一理论能够大众化,而后影响群众的思想、行为,能够掌握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马克思主义的完善和大众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奠定了基础。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对于指导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代,每一个地方都己经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国家的政策方针,对于社会的继续发展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有很重要的铺垫意义。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意义重大。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与研究意义。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的关系。主要包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之间的关系分析,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研究。在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研究方面,分为4个方面阐述,主要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定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发展社会经济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是提升我国国民综合素质的需要。
  3、马克思大众化的路径研究。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与载体3个方面。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方面,分析了工人阶级、知识分子、新兴阶层以及人民群众,他们是大众化的主体,他们既是被大众化的人也是大众化的主体方面,还是需要他们去大众化。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般群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群体两个方面。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与载体方面,分析了要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要注重面向社会大众的理论宣传,要注重面向在校学生的理论教育,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人才的培养,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工作的建设,以及要注重网络、手机、报刊、书籍、杂志、电视、电影、广播方面的宣传普及,还要采取编写一些通俗易懂的读物。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意义如下: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能够让人民群众更好的了解和熟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作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具有鲜明的实践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已经强调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指导地位以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和必然性。推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提出的重要任务,归根结底也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广泛的被人民群众接受和掌握,能够使用这一理论体系引导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本文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士的文化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同时研究如何克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如何将西方文化与中国本土的文化相互结合,落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广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代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然而,在部分大学生中却出现了相互攀比、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等现象。因此,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奋斗精神刻不容缓。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新时代奋斗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分析了对大学生进行新时代奋斗精神教育的必要性,根据当代大学生认知和践行新时代奋斗精神的现状分析,揭示大学生奋斗精
学位
国家的未来是青年一代,他们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生力军。国家目前呈现出经济发展水平平稳运行、社会和谐安定、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的状态,他们有着难得的大好机会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大显身手。习近平在地方从政时,就以洞悉全局的战略眼光,看到了青年在科技研发、管理治理等方面的才能。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更是站在新时代的高度,看到了广大青年群体有足够的能力成为时代的风向标,多次对他们加油鼓劲、提出希望,形成了习近平新时
学位
由于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原因,公民意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比较迟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就其发展过程来说,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的30年,逐步构建起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但是公民意识教育比较薄弱,可以称为公民意识教育的沉寂时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在改革开放中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也随之兴起;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后我
高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及高校收费制度的实施使得高校贫困学生的比例不断增加,贫困生现象日渐突出,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贫困生问题。国家及时出台一系列资助政策和措施,逐步形成了以“奖、助、学、贷、勤、补、减”和绿色通道等为内容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并为其提供了确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和稳定可靠的经费来源
学位
当今世界以民族国家为主要构成单位,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关系问题就成为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主题,而民族平等既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内容,因此,民族平等的讨论和研究被学界和政界所关注。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内容博大精深。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中的政治平等、经济平等、社会平等和文化平等的思想内涵是本研究的主
学位
当今中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是矛盾纠纷的易发期和多发期。从性质上看,因各种利益冲突而产生的矛盾纠纷,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纠纷。历史经验证明,社会矛盾突出,纠纷增多,仅靠司法手段不足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中国如此,法治发达的西方国家亦如此。因此,创新调解机制,完善调解制度,是解决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本文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场出发,综合运用历史的、实证的、比较的以及文本分析的方法,对中国
学位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一些不正确、不健康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正在大学校园里盛行,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90后大学生作为当今高校的教育主体,正处在价值观和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敦促其取得优秀成绩不仅对他们自身的成长与成才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保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
学位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幸福问题,在党中央“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下幸福指数、幸福模型等概念逐步成为人们考量生活状况的因素之一。  然而,在教育方面,对关注学生的幸福诉求的关注还很缺乏。首先对学生进行幸福教育的理念还没有落实到学校的学生工作中去,其次,虽然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涉及了幸福教育,但如何系统全面的对大学生进行幸福教育还需要探讨。
学位
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生活的地方是一个环境优美、人际和谐的场所。近几年市民居住环境的开发主要是以宜居、生态、和谐为标准,一个个宜居小区的拔地而起,构筑了新时代的社区生活环境。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都能在社区里充分的展现出来,社区居民所呈现的精神风貌是一个城市文明、和谐的有力依据。  本文采取文献研究与比较研究掌握基本的社区建设理论,通过案例分析与社会调查的方法深入到沙市区各街
学位
自建国六十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随着经济、信息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民族化的发展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也遇到了新的挑战。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同时必须与我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深入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进一步提高教育客体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吸纳并充分利用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