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咬肌肥大等骨骼肌肥大畸形的治疗一直以手术切除部分肥大的咬肌作为主要治疗手段。由于手术切除肌肉组织可能引起神经损伤、出血和血肿、感染、手术疤痕等并发症,并且手术中对切除咬肌组织的大小常常难以准确定量,切除部分咬肌后由于肌肉附着点和张力的改变,术后咬肌组织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继发性萎缩,继发萎缩程度尚难以准确预测。为了减少因手术造成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避免手术损伤,人们一直在探讨非手术治疗骨骼肌肥大畸形的方法。从1994年有学者开始试用肉毒毒素治疗良性咬肌肥大畸形,并取得了肯定的治疗效果,国内从2000年开始有相关报道。但是,目前的研究普遍集中在临床疗效的观察,而对于注射肉毒毒素后咬肌组织形态学改变尚不清楚。同时,在肉毒毒素的临床应用过程中也发现多次注射后机体产生抗肉毒素抗体,使其疗效降低或完全失效,有时不得不终止治疗,抗体产生后的后续治疗成为一个难题。为了探讨更有效的非手术治疗骨骼肌肥大畸形的方法,我们对各种影响骨骼肌代谢和生长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肌内注射糖皮质类固醇有可能作为治疗良性骨骼肌肥大畸形的又一新的治疗方法。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对骨骼肌的影响一直受到关注,并且人们一直致力于对类固醇肌萎缩的防治研究。而作为治疗骨骼肌肥大的探讨性研究,我们希望通过肌内注射小剂量糖皮质类固醇诱导局部肌肉萎缩达到治疗肌肥大畸形的目的。近年来,珠江医院整形外科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