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活性有机碳研究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maturev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碳循环研究当中,土壤碳的变化是最复杂、最具不确定性的部分。由于土壤-大气之间CO2的流量巨大,土壤碳库的微小变化可能显著影响到大气中CO2浓度的变化,并进一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而活性有机碳是土壤中最具有活性的那部分土壤碳,虽然它只占土壤有机碳总量的较小部分,但其周转非常迅速,可以在土壤全碳变化之前反映土壤微小的变化、直接参与土壤生物化学转化过程,因而对土壤碳库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山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研究除了揭示区域森林土壤碳循环规律外,并可推及于森林水平地带性土壤的碳循环,为准确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提供依据和数据。空间变异对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是目前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主题之一,山地区域海拔梯度的变化为研究生态系统过程的空间异质性提供了良好条件。本研究试验地选在福建省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该区年均气温12-18℃,年均相对湿度82%-85%,年均雾日100 d以上,年均降水量2000 mm左右。典型的地带性森林类型为常绿阔叶林群落,植被垂直带谱分布完整,自然资源丰富。沿海拔依次分布有常绿阔叶林(EBF)、针叶林(CF)、亚高山矮林(SDF)以及高山草甸(AM)。为了阐明土壤活性有机碳时空变化的机理及其与主要影响因子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不同海拔土壤碳动态及其对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在以上4个植物群落内随机布置样地,从2006年4月到2007年1月,测定了土壤有效碳(MAC)、微生物量碳(MBC)、易氧化碳(ROC)、水溶性有机碳(WSOC)及其影响因子,如土壤总有机碳、总氮、凋落物量、细根生物量、土壤温、湿度等。结果表明:有效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四种活性有机碳在各样地及土层的空间变化趋势均为:随高度的上升而增加,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小。高山草甸土壤中的活性有机碳显著高于其他三个林分。有效碳的周转速率K值表明:有效碳的分解速度随着海拔的上升和土层的加深而下降。有效碳等四种活性有机碳和土壤总有机碳、总氮、细根生物量、凋落物量、土壤湿度间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土壤温度、土壤呼吸间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此外,水溶性有机碳和土壤全硫显著正相关,与pH值显著负相关。有效碳等四种活性有机碳两两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的正相关,其中有效碳和微生物量碳的相关性最好,R2达到0.942。各活性有机碳占土壤全碳的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ROC>MAC>MBC>WSOC。有效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季节动态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土壤湿度的季节变化对有效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季节变化有很大的影响,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土壤温度对有效碳有显著影响,对微生物量碳的影响不显著。细根生物量和凋落物量的季节变化对有效碳和微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影响不显著。但在一个季节中,细根生物量和凋落物量是以上四种活性有机碳的重要影响因子,相关性显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解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时空变异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土壤有效碳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和测定方法,如何评价目前所测定的土壤有效碳含量特征在生态系统碳循环或区域碳平衡中的作用和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GPS作为当今测绘发展阶段中的主要技术手段,从地球参数和运动状态的测定,监测六大板块的运动,到全国性的大地控制网及大地基准的建立,再到中华大地上的测绘工作者所测的每一
利用地面灌溉模拟模型进行田间灌溉性能的评价和分析,是改进传统地面灌溉技术、提高地面灌溉性能指标的重要措施,这一方法的应用前提是需要确定适宜的土壤入渗参数和地面糙率
本文围绕高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温控防裂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地研究了高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温度场和徐变应力场的仿真计算理论,并对龙滩高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温控问题进行了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