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话语分析研究者对二语课堂中话语研究有较多研究成果,但大部分关注点仍停留在语言特点这个主题上。事实上,社会文化因素对课堂话语也有较大影响,正是这些因素构建了课堂话语的描述、产出和解释。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它综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种学、大众传媒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西欧。本文对一堂非英语专业的听说课进行了转录分析,并运用费尔克拉夫的批评式话语分析的模式,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对语篇进行描述;对上下文进行阐释;从社会文化角度进行说明。同时分析是以批判的角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教师占话语中的主导控制地位,整个课堂主要是在其的控制之下。学生接受’并认同这种权力关系。(2)通过对话语标记“Ok”和情态用语的分析,我们发现教师尝试缓和这种控制关系。(3)通过对教师问句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害怕上课犯错。他们不喜欢被提问。有时,他们能够给出正确答案,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保持沉默。学生的积极反应说明交流符合他们的需求。否则,他们进行消极反应甚至没有反应。老师对课堂的认识和真实情况有一定偏差。结论进一步表明:文本内在于话语实践,话语实践内在于社会实践。在本研究中,课堂话语中所体现的权力关系是由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决定的,教师占话语中的主导控制地位,学生也认同并适应这种话语关系,他们在课堂话语中的积极和消极反应是对这种权力关系的体现。同时学生的积极反应与其社会需求有关,消极反应可以被看作是对教师忽略其需求的消极反抗。总之,无论人们如何使用语言,他们使用语言的方式都是由社会决定的,他们使用语言也有社会效果。语言教师在二语教育中应贯彻批判性的语言意识,帮助学生认识语言的限制以及话语方式,并有意识地创造出解放的话语;这种解放的话语也就是“赋权”,它将有助于改变现存的课堂话语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