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理论视角下的中餐名称英译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m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了解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走出国门,向外国传播古老的中国文化。饮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因此中餐名称的翻译变得日益重要。   本文以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为基础,论述了运用顺应理论指导中餐名称翻译的可行性。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认为语用学应该研究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的使用即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顺应交际的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语言顺应要考虑顺应的语境,顺应的结构对象,顺应的动态过程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等四个方面。中餐名称的英译作为语言使用的一种特殊的形式——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自然也可以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去研究。中餐的主要特点可以总结为:食材广泛、刀工精湛、烹饪方法多样、火候讲究、混合调味,而中餐名称的主要语用功能就是帮助人们有效的区分不同种类的食物,刺激食客的购买欲望,提升食品的知名度,扩大潜在的顾客群。因此,把中餐名称翻译成英语时,译文必须要顺应食客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选择合适的表达形式,根据时间场合的不同需要调整措辞。通过对具体译例的分析,作者认为,顺应理论对中餐名称的英译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中餐名称的英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使中餐名称的英译研究迈向了更广阔的空间。
其他文献
文章设计了可应用于地震烈度监测的高精度采集系统,该系统以24位高精度模数转换器ADS1278为核心,由前端调理电路和数字采集电路组成。仿真和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方案可行,能够有效采集微变信号,并应用于地震烈度监测领域。
后殖民主义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世纪之交的学术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当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和文化批评流派之一。后殖民主义的杰出代表之一霍米·巴巴提出了“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所著《牡丹亭》是明清传奇发展至中期的巅峰之作。《牡丹亭》凭借其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巧妙迭出的情节设置,典雅华丽的辞藻,蛮声国内外。唱词作为《牡丹亭》的
空间域是Jarvis和Pavlenko(2008)提出的概念迁移八个基本参照域之一,他们指出,不同语言对空间编码方式存在差异。本研究以英语空间介词 ON, OVER和 ABOVE为例,旨在通过 Jarvis提
新闻报道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尽管新闻报道力求客观,但是Hodge和Kress认为新闻报道者会运用语言策略来体现自身的态度和立场,新闻报道者所属的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
提起《弗兰肯斯坦》,我们总会想起那个孤独而又无助,无望而又无奈的落寞怪物,他是一个外形丑陋,内心冷酷的庞然怪物。然而,他真的是这样吗?   在文学史上,有许许多多的学者曾经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文学界中取得卓越成绩的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成为了美国黑人文学发展“崭新的能量中心”(Tang Hongmei,2006:1)。艾丽斯·沃克(1944-)则是这中心能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