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是莎士比亚的一部喜剧作品。这部作品与莎士比亚别的喜剧作品不一样,是一部充满活力的生活剧,绝大部分的语言都是散文体。也是因为这样,剧中包含着大量的习语。作为一名语言大师,莎士比亚对当时代的习语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体现出各种修辞特色。这对于译者在译文中传达源习语的修辞效果是一种极大的挑战。由于莎剧作品既是文学巨作又是一门舞台艺术,译文应该尽量达成两个目的或功能:既能服务于广大文学读者,又能作为戏剧元素作用于舞台。因此,运用目的论来探讨该作品中习语的翻译可以说是一个较为合适的切入点。目的论是由汉斯·费米尔(Hans Vermeer)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模式。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译者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目的论认为,为适应译文文本功能以及译文接受者的交际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将自己放在译文读者的位置上,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依据这一主张,诺德(Nord)在文本分析的模式上提出了两大类型的翻译策略:文献型翻译策略和工具型翻译策略。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本论文对《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习语翻译进行了描述性研究。作者对前人的习语翻译研究作了综述,考查了源文习语的修辞作用,并在功能目的论的指导下对比分析了梁实秋、朱生豪和方平三种译本,试图从译文中习语修辞功能的再现为视角去探讨该剧习语的汉译。本研究发现,由于三位译者翻译莎剧的目的相差甚远,他们在翻译该剧本的习语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各有侧重。梁实秋翻译莎剧的目的是将一流的文学作品忠实地翻译给读者,所以他侧重使用文献型翻译。而朱生豪和方平的译文目标接受者主要是大众读者或观众,所以他们较偏向于使用工具型翻译策略。而且与朱生豪相比,方平更注重将莎剧翻译为适合舞台表演并供观众欣赏的戏剧作品,因而更重视再现戏剧对话中的幽默元素及戏剧语言中的听觉效果。本研究认为,好的莎剧译文应该是可读性与可演出性兼有,译者应尽量再现源习语的修辞功能。根据译者的翻译目的、习语在目标语文本中要实现的功能以及翻译策略本身的目的,译者可以从文献型翻译及工具型翻译中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