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盐胁迫对胡杨种子萌发及子叶展开期的影响研究

来源 :新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p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属杨柳科(Salicaceae)杨属(Populus)的荒漠河岸林乔木树种,是极端干旱区荒漠~绿洲过渡带上遗留下来的第三纪唯一成林的孑遗优势树种。以胡杨为建群种的荒漠河岸林是西北干旱沙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绿洲和荒漠的生态纽带。即使多年来塔里木河流域不断进行生态输水,但是胡杨林的有性繁殖在野外存活的机会依然很小,这对胡杨林的生态群落具有很大的潜在风险性。本文以塔里木河中游的胡杨种子和河漫滩土壤基质为研究材料,研究水盐胁迫下胡杨种子的萌发率、子叶展开率以及生长40天后的存活率的变化;萌发时滞、持续萌发时间、子叶展开时滞以及子叶持续展开时间的序列变化。利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模拟回归方程求出胡杨种子萌发和子叶展开期的耐性临界值和极限值。通过不断的试验,更加深入地了解塔里木河流域的胡杨实生幼苗的定植过程以及在该过程成中的关键时间节点和水盐阈值,可以进一步提高野生胡杨有性繁殖的成功率。在无盐分胁迫的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在7.7%~33%,胡杨种子萌发率大于50%;土壤含水量在12.5%~33%,胡杨子叶展开率大于50%;土壤含水量在17.2%~33%,胡杨种子萌发后生长40d的胡杨幼苗存活率大于50%。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土壤含盐量小于1.8%(强度盐渍化)时,胡杨种子萌发率大于50%;土壤含盐量小于1.4%(中度盐渍化)时,胡杨子叶展开率大于50%;土壤含盐量小于1.2%(中度盐渍化)时,胡杨种子萌发后生长40d的胡杨幼苗存活率大于50%。表明胡杨从种子萌发到子叶展开再到定植的过程中,中度盐渍化环境严重影响了胡杨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正常生长。土壤含盐量大于2.4%(极端盐渍化)时,胡杨种子萌发率小于25%;土壤含盐量大于1.8%(重度盐渍化)时,胡杨子叶展开率小于25%;土壤含盐量大于1.7%(重度盐渍化)时,胡杨种子萌发后生长40d的胡杨幼苗存活率小于25%。表明胡杨从种子萌发到子叶展开再到定植的过程中,强度盐渍化环境下已经到达了胡杨种子的萌发和幼苗正常生长的致死状态,此时无法生长和发育。在水分和盐分交互胁迫程度增强的环境下,种子萌发的时滞和速率逐渐在推迟和下降,且都与对照组(SCKWCK)呈显著差异性。在萌发时滞除在极端干旱和极端盐分胁迫(S3W1、S4W1、S5W1、S3W2、S4W2、S5W2、S5W3、S5WCK、S5W4、S5W5)时,种子的萌发时滞都小于3d,萌发速率快且种子出苗整齐。在同一盐分胁迫下不同土壤含水量对种子萌发时滞具有复杂性,以轻度盐分胁迫(S2)为分界线。其中在轻度盐分胁迫环境下(SCK、S1、S2),水分是影响种子萌发和子叶展开和生长的重要影响因子,在此大的环境内,极端干旱胁迫和重度水涝胁迫(W1、W5)二者与其他水分条件下呈显著差异性,各自的变化趋势呈现开口向上的U型曲线趋势。在中度和重度的盐胁迫环境(S3、S4)下,水分越充足,萌发时滞越小,萌发速率越快,此时的变化趋势波动很大,在重度及极端干旱(W1、W2)萌发时滞达到7.5d以上并无法萌发;在(W3、WCK)下,萌发时滞无显著差异性,萌发时间为2.33~2.5d;在(W5)环境下,萌发时滞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萌发时间为1.33~1.67d。在极端盐胁迫环境(S5)下,水分越充足,盐分迫害率高,种子萌发基本达到了耐盐极限值,在极端干旱(W1、W2)无法萌发;在(W3、WCK、W4)下,萌发时滞无显著差异性,萌发时间为4.5~5.5d;在(W5)环境下,萌发时滞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萌发时间为2.67d。综上所述,在水盐交互胁迫作用下,低水高盐生境下,种子萌发率、子叶展开率以及存活率受到的交互盐分胁迫率与交互水分胁迫率基本相当,水盐共同制约了胡杨的生长。在高水高盐生境下,种子萌发率、子叶展开率以及存活率受到的交互盐分胁迫率与交互水分胁迫率呈显著性差异,此阶段交互盐分胁迫率大于水分胁迫率。在水盐交互中度胁迫生境下,在较高水分和轻微盐分胁迫时,盐分具有促进胡杨种子和幼苗生长的作用,但此时水盐互相作用的胁迫率呈现复杂性。此外,种子萌发期的耐胁迫能力大于子叶展开期大于刚刚定植期的胡杨幼苗。
其他文献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是人们认识世界和形成概念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人们用熟悉的、具体的结构和相关的知识或经验来谈论或思考陌生的、抽象的概念,这就是概念隐喻。它作为认知和语言之间的纽带,为理解人类的思维过程、行为经验和外语教学等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以汉语为目的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理解和掌握汉语中的概念隐喻的实际运用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水平考试(HS
学位
生态系统的各项服务是人们满足自身发展和生存需求的重要基础,人们从生态系统中获取所必需的各种服务和产品,与人类自身的福祉密切相关。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合理准确的评估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分析,关系到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过度索取,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发生严重的退化。本文以博斯腾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95-2018年四期博斯腾湖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
学位
新疆地处“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区,是中国面向中亚和欧洲的门户,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新疆高校立足国家发展的大方向和区域特点,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积极落实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新疆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探究提升汉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策略是适应新疆未来发展的需要。笔者结合新疆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生的现实情况制定调查问卷,通过微信小程序问卷星发放问卷,借助S
学位
玛纳斯河流域是新疆最大的棉花产地之一,长期的膜下滴灌改变了土壤水分的循环过程,导致了土壤水盐和养分在滴灌期和非滴灌期中累积过程存在较大差异;而玛河流域不同灌区间土壤盐渍化水平和滴灌年限均不相同,致使玛河流域土壤水分-盐分-养分运移机理更为复杂。本文在2019年依据滴灌年限和土壤盐渍化水平的不同选择安集海、莫索湾和下野地灌区作为样地,在滴灌期(苗期和花铃期)和非滴灌期(播前和吐絮期)进行定点监测;在
学位
全球变暖引起降水和蒸发变化,正强烈改变着干旱区的水循环过程,蒸散发(ET)过程,是伴随能量交换的水循环过程,明确区域蒸散发变化,对区域的气候变化,水资源科学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积极作用。地表蒸散发是维持地表水分平衡的重要手段,也是地球系统耗水的主要方式,对水资源匮乏的干旱区而言,明确区域地表蒸散发有利于有限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在此方面的研究中对于多种地表覆被类型、地势
学位
位于新疆环塔里木盆地北缘的阿克苏地区是新疆苹果种植的主产区,也是中国苹果生产的优势产区,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递增;水资源短缺、灌溉水利用效率低是制约该区域苹果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以2016年定植的“红色之爱”(红肉苹果)为试验材料,矮化密植栽培模式,设定3种滴灌量:W1处理(湿润区可覆盖苹果根系主要分布区的80%,灌水历时6h)、W2处理(湿润区可覆盖苹果根系主要分布区的100%,灌水历
学位
为明确塔里木河下游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年内径向生长动态,运用微树芯的研究方法,选取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两个离河距离不同的监测样点进行研究。在2020年4-10月每周用微生长锥对胡杨采样,经过样品处理等步骤,获得胡杨年内径向生长宽度和木质部导管解剖特征,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AMs)拟合胡杨年内径向生长动态和生长速率,明确胡杨形成层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生理机制。探讨不同离河距离胡
学位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是塔里木河流域主要建群树种,由于其生长受土壤、盐分等条件制约,致使胡杨更新繁殖面临着诸多困难,表现为胡杨幼苗更新手段单一和植被恢复困难致使整个种群处于不断退化趋势。基于此,本试验以2年生不同繁殖方式胡杨为研究对象,采用碱蓬(Suaeda glauca(Bunge)Bunge)与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两种邻体植物作为伴生植物对不同
学位
本文以阿克苏河流域阿克苏市、温宿县、柯坪县、阿瓦提县、乌什县为研究对象,以2000年、2010年、2020年共三期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来源,运用土地利用、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结构、程度、类型转移情况与变化速度等开展定量分析;基于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和土地利用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取预警生态安全的指标,借助“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对该流域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进行一个构
学位
河流是水文循环过程中的关键构成部分,其水化学重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河流不同水体的迁移转化基本规律和区域环境化学性质以及环境质量整体状况。河流水体的水化学成分组成,记录了流域的岩性、植被覆盖状况、气候的特征、人类活动和土壤主要类型,有助于深入探究流域的环境质量整体状况和岩石风化以及物理地球化学重要特征。近年来,全球变暖的影响,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全年的积雪覆盖和冰川消融,并改变了河流水化学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