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幻听音乐(Acousmatic Music)是电子音乐众多风格种类中的成员之一。从1974年起,“幻听音乐”由诞生、发展至今已有整整四十年的历史了。而其传入中国直至中国第一部“幻听音乐”诞生不过二十余年。在中国落地生根这短短的二十余年时间里,“幻听音乐”已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电子音乐家,作曲家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取宝贵的创作资源,使中国的“幻听音乐”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彰显出科技的进步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碰撞的火花。在“幻听音乐”创作中,其音响听觉是第一要素,声音材料的使用在作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于传统音乐与早期电子音乐,“幻听音乐”作为新兴的音乐品种,则更注重于声音材料本身的运用,创作中的主要优势体现在直接面对声音,而声音本身在材料的意义上给予了作曲家一个全新的、极为丰富的声音源泉。本文由三个章节构成:首先,是“幻听音乐”与声音材料等相关概念的阐述;其次,笔者挑选了中国三代电子音乐作曲家的三部具有代表性的“幻听音乐”作品,从其作品中所使用的重要且有特点的几种声音材料入手,从声音材料的形态类型特点、符号特点等层面与角度进行剖析;最后,归纳总结出三部中国“幻听音乐”中声音材料的“语汇”特色及表现作用。本文的研究特点在于:一、本文区别于以往电子音乐研究的角度。重点关注于“幻听音乐”中声音材料的“形态类型”与“声音符号”的创新理念与特点构成。二、通过对三部中国“幻听音乐”作品中声音材料的实例分析和研究,从“幻听音乐”的最小、最基本的单位——“声音”入手,意图从声音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中,探索其在“幻听音乐”的作用与价值。三、通过对三部中国“幻听音乐”作品中声音材料的实例分析和研究,分析三位作曲家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幻听音乐”创作中,并且总结出声音材料在“构建”与“转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国式“声音符号”希望通过对三部中国“幻听音乐”作品在材料层面的实例分析与多维度研究,论证中国“幻听音乐”中声音材料的构建特色及表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