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对同性亲密行为的态度与内隐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555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男与女这两种性别,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要求与规范,从而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不同的行为方式:男性间的同伴关系更关注对共同任务的参与,而很少表现出亲密的动作举止;而女性间的同伴关系则因为更需要依恋和情感的关注所以显得更亲密。这也导致男女间的同性亲密行为会有所不同:男性之间的亲密行为,更多的表现在握手、搂肩上;女性之间的亲密行为则更多是牵手、拥抱等。而这些亲密行为方式,又受到人们所在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的影响。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处在一个生理与心理的过渡期,是一个加强心理性别观念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进一步提高了对男性和女性的性别刻板印象,使其更趋向于社会传统的性别观念。本研究试图通过实验的方法,来了解高中生对同性亲密行为的态度(从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上分别研究),以及他们对性别角色的内隐刻板印象如何,同时还考察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的关系。文中用了两个实验来对上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实验一采用了2(被试性别:男、女)×2(目标人物性别:男男、女女)×3(亲密行为类型:牵手、搂肩、亲吻)的纸笔测验混合实验设计,对同性亲密行为的外显态度进行研究,采用IAT(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范式,对内隐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进行研究;实验二则采用了IAT的实验范式,对同性亲密行为的内隐态度进行研究,采用SEB(刻板解释偏差)的实验范式,对内隐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进行研究。综合两个实验的结果,本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高中生对同性亲密行为的外显态度,受到被试性别、目标人物性别、亲密行为类型的影响。男性被试更不愿意接受同性间的亲密行为;男性之间的亲密行为更不被高中生所接受;搂肩相比于牵手和亲吻更容易被接受,而亲吻则不被接受。同时,有两个交互作用,一个是目标人物性别与亲密行为类型的交互作用,被试更愿意接受男性之间的搂肩行为与女性之间的牵手行为,而不愿意接受男性的牵手行为和女性的搂肩行为;另一个是被试性别、目标人物性别、亲密行为类型这三者的交互作用,女性被试对两个性别的搂肩行为的接受度没有差异,对女性的搂肩与牵手行为的接受度也没有差异;而男性被试更愿意接受男性之间的搂肩行为,和女性之间的牵手行为。(2)高中生对同性亲密行为的内隐态度,受到被试性别这一因素的影响。男性被试更不愿意接受同性间的亲密行为。(3)高中生存在明显的内隐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基于钱铭怡等人于1999年对中国大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结果而言)。且对于男性的刻板印象,男性被试比女性被试的水平更高。(4)高中生的内隐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水平越高,则越不能接受同性间的亲密行为。
其他文献
<正>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审计部门作为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要落实"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的要求,重视研究征地补偿
基于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需要,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逐步引入BIM技术,进行方案设计、碰撞检测,并为施工过程管理和运维养护服务。BIM建模是最基础的重要工作,设计单位需要根据实际工
同光体诗派的领军人物陈三立,青年时代在长沙受湖湘诗派影响,但后来诗风大变,师法对象由六朝诗转向唐宋诗,并逐渐转向宗法韩昌黎、黄山谷诗。进入民国后,湖湘诗派之后学反而
就硫化促进剂NS合成的生产工艺进行了介绍与探讨,结合硫化促进剂NS合成工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更加科学的硫化促进剂NS的优化合成技术。
<正>七、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的改造问题这个问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争论到现在。官方的结论是肯定1953年到1956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归纳起来有三种观点:第
<正> 人有姓名,国有称谓。所谓“中国”古今称谓,指的是由古迄今“中国”这一区域的称谓,包括自称与他称。在地名学上,这些称谓属于面状地名,即“中国”这个人文地理实体的名
<正> 黄鳝味道鲜美,集营养保健一身,走俏国际市场。但人工养殖难度大。现根据鳝鱼的生活习性,介绍几种简易、常见的人工捕捉方法。
期刊
“石化”这一概念是由Selinker在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一文中首次提出的。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的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知识趋于固定下来的语言现象。
<正>有社工出现的地方,总是与公益挂钩,今天的公益,也常见社工的身影。但有多少人真正能够明白到社会工作与公益到底是何关系呢?近几年来,社工行业发展突飞猛进,人才缺口巨大
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平衡机制来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的有序运转,是当前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内容。作为一种民众诉求表达方式的信访,在实际运作中充当着国家与民众沟通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