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好氧堆肥技术发展至今,国内外都已经形成了各种较为成熟的工艺, 并具有各自独立的通风供氧模式。各种模式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由于大部分工艺均针对特定的城市生活垃圾,导致通风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垃圾渗出液微生物循环接种强化堆肥工艺”作为一种适用于小城镇高含水率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新型技术,其通风模式不能完全照搬照套现有的好氧堆肥工艺,必须确定其相配套的通风模式。本论文在现有大量通风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四种通风模式的试验对比选择优化,确定垃圾渗出液接种堆肥工艺最佳通风模式。论文以重庆城市生活垃圾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四种通风模式进行接种堆肥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四种通风模式堆肥效果差异较大,但针对堆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微生物活性及环境、腐熟度、能耗等方面而言,各种模式均有独特的优势。为进一步对四种通风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论文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建立评价体系,将堆肥效果分成4 个等级,并选择9 个评价参数,从上述反映堆肥效果的5个方面对四种通风模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表明:Ⅳ组通风模式“好”等级隶属度为0.270,Ⅱ组、Ⅲ组和Ⅰ组分别为0.209、0.143 和0.100;而Ⅳ组“较好”等级隶属度为0.525,Ⅱ组、Ⅲ组和Ⅰ组分别为0.495、0.487 和0.408。由此说明Ⅳ组通风模式最佳。Ⅳ组通风模式是底部供气连续通风供氧方式,为优化该模式,论文进一步对通风供氧方式、氧浓度、强制通风通风量和通风控制方式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表明:采用Ⅳ组通风供氧方式堆肥中温度和氧浓度平均梯度分别减少了44.89%和24.13%(与最大值相比);且堆肥过程中控制氧浓度大于5%、通风量在0.05~0.1m~3/(min·m~3)之间即可以达到良好的堆肥效果,能耗小。与间隙通风控制方式相比,Ⅳ组不但取得较好的堆肥效果,而且运行管理更为简单。通过对四种通风模式的试验对比选择优化可知:小风量底部供气连续通风供氧模式是垃圾渗出液微生物循环接种强化堆肥工艺最佳通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