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据Berg的分类系统,中国分布的桑科榕属(Ficus)无花果亚属(subg. Ficus)植物应有33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西南部至东部区域。由于该亚属植物的形态特征变异幅度大,种间界限难以界定,给无花果亚属植物分类鉴别带来了困难,许多标本的鉴定存在错误。此外该亚属为雌雄异株类群、花序发育规律奇特,造成标本采集不全,导致形态解剖学数据缺乏,阻碍了该亚属的进一分类学研究。本研究共获得分布于中国的榕属无花果亚属23个物种,494号标本以及张秀实等的无花果亚属概念中的棒果榕(F. subincisa)的27号标本、地果(F.tikoua)的19号标本,对其宏观形态、叶横切面、花序果内部进行详细的形态解剖学研究。补充了无花果亚属植物及棒果榕、地果的详细形态解剖学数据,对这些物种进行了详尽的形态特征重新描述,并分别绘制了墨线图。运用比较形态解剖学方法,新编了无花果亚属植物的种间鉴别检索表。研究还发现:1.大明山榕(F. damingshanensis)应归并入异叶榕(F. heteromorpha);支持Li et al.将平塘榕(F. tuphapensis)移入无花果组的subsect. Frutescentiae;青藤公(F langkokensis)应进一步归入绵毛榕组subsect. Auratae;支持Berg将地果(F. tikoua)归入聚果榕亚属(subg. Sycomorus);支持Berg将棒果榕(F. subincis)归入糙叶榕亚属(subg. Sycidium)。2.宏观形态方面,无花果亚属植物的生活型、是否具不定根、叶被毛状况、叶基生侧脉延伸情况、托叶长度、榕果有无梗等特征的分类学意义较大;小枝被毛状况、叶形态、叶柄长度、托叶被毛状况、榕果基部缢缩状况、榕果被毛状况等特征可以作为部分种间鉴别的参考;有叶小枝粗细、叶大小、叶排列方式、叶质地、托叶抱茎情况、托叶形态、榕果形状、榕果着生位置等特征分类学意义不大。3.叶横切面解剖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叶是否具钟乳体以及钟乳体存在的位置、叶是否具复表皮特征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4.就隐头花序(隐头果)内部各部分特征而言,核果内果皮表面的凸起情况及果实基部是否具双龙骨、雄花分布规律、雄蕊数量是组间分类的重要依据;花被片离合状态、柱头形状、瘿花及雌花是否具子房柄、花被片相对雄蕊及子房的长度可以作为部分种种间区分的参考特征;花被片数目、形状、被毛状况、具柄状况以及雄花是否具小苞片等特征分类学意义不大。本研究为中国榕属植物的分类学整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