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意象”理论是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凯文·林奇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成为了西方城市规划的经典理论,并极大的影响着西方城市规划的潮流,“城市意象”,提出城市的“可读性”和“可意象性”,代表城市意象的五大元素是: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凯文·林奇用最简洁的系统图语构建出一个城市的Image。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对中国城市十分具有启发意义,在当今城市规划中,学习西方的现代规划思潮,而对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与规划结合不够,明清以来,普遍形成的“八景”是对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的完美诠释。八景普遍代表了城市的历史传承和地理格局,一座古城在变迁过程中,将积淀下来的精粹浓缩于“八景”之中,形成了人们对古城的完整印象,本文率先提出“八景”是“中国式城市意象”的理念,并结合四川的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进行研究,试图对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中国延伸,提出本土化的解读和规划意义。
本文首先阐述了八景的起源和演变,八景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比西方城市理论,提出了八景与“中国式城市意象”构建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特征。然后根据《中国地方志集成》文献资料,对四川古城八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分别从八景中的山川形胜、八景中的城市结构、八景中的社会心灵诉求、八景中的名人与胜迹、特殊的城市八景进行了详尽的分类分析,同时,对四川最典型资州八景进行了深入的图文剖析。在资料充分占有基础之上,分析了四川八景资源的旅游现状,从“八景”的古迹恢复、“八景”的符号化展示、新八景的评选和项目的融入四个方面,总结了八景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思路和方式,最后,结合笔者参与的旅游规划项目,对松潘城市的八景旅游项目打造,提出了具体的规划构想和项目创意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