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国大学生对英语非真实条件句的习得情况。通过一项实证性研究,发现他们对四种不同类型的非真实条件句的习得顺序,从中获得他们常犯的错误类型,并结合一定的二语理论分析导致这些错误类型出现的原因,以期促进相关的外语教学。从句子结构的角度看,非真实条件句属于条件句,主从句的动词需要相应的时态配合;从动词形式来看,该语法范畴可归于虚拟语气,牵扯到汉语里不存在的“时态后移”。因此,英语非真实条件句成为中国学习者的一个难点,同时对于外语教师来说,如何有效地教授这一结构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本研究以69名山东科技大学非英语专业的二年级学生为受试者,采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其中定量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包含四篇对话(40个填空题)的问卷测试,其结果借助于社科研究统计软件包(SPSS13.0)进行了分析;定性研究则基于之后的访谈结果。主要获得以下发现:(1)受试者普遍认为英语非真实条件句难以习得,尤其是其中的时态和情态动词难以判断:(2)学习者对于四种类型的非真实条件句遵循一定的习得顺序:现在非真实条件句>将来非真实条件句>过去非真实条件句>混合非真实条件句。这种习得顺序可借助于Brown(1973)的累积复杂性原则(Cumulative Complexity principle)和O’Grady(1997)的发展定律(Developmental Law)进行解释。(3)通过受试者在测试中的表现,主要发现了四种错误类型:情态动词误用,情态动词误置,时态后移空缺以及时态误断,主要由三种因素造成:母语迁移,目的语因素和认知方式。(4)母语对非真实条件句习得的影响表现在学习者从一个发展阶段过渡到另一个较为复杂的阶段时,往往倾向于做最小的规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