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产负债管理是一种全方位的管理方法,即为了达到银行已确定的经营目标,对银行的各种业务进行协调管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实质在于对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各种账户包括各种资产、负债以及资本的资金水平、变化和相互之间的组合进行规划、支配和控制。资产负债管理的关键变量,短期意义上是银行的净收入,长期意义上是银行股权的市场价值。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资产负债管理成为西方商业银行主流的管理方法以来,至今已有10多年的时间。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步入了金融市场化、全球化的快车道:2006年,被誉为我国基准利率雏形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推出;同年年底,我国银行业完全对外资银行开放,实现了加入WTO的承诺。在此背景下,由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实证结合的紧密程度,对解答我国商业银行实际问题具有的现实意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已成为理论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严重依赖存贷利差。另一方面,我国银行业仍属于局部垄断的行业,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健全。在利率管制放松和行业竞争加剧的条件下,如何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防范和化解利率波动风险,对于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缩短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回顾了西方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历史沿革;总结了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实施的意义、原则;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影响效应,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现实状况,指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外部条件和内部环境均有待改善,提出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解决对策。本文认为,要从创造良好的外部监管环境,完善商业银行内部资产负债管理的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并着重分析了如何利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