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暖及由此带来的诸多气候灾难已经成为人类必须应对的严峻挑战。为了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加剧,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进行了一系列努力,其中最值得称赞的是《京都议定书》确立了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三种交易机制,碳排放权由此诞生。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全球气候变暖已经由单纯的生态问题衍生为经济问题,需要将这一经济事项纳入企业财务报告中,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要。各国准则制定机构和学者为此贡献了许多研究成果,但由于碳排放权有多种来源和用途,加之联合国允许各国制定相对独立和灵活的减排机制,各国法律并没有界定碳排放权本身是什么,使得理解碳排放权的本质变得困难,至今尚未形成一致的会计核算意见。企业进行碳排放权会计核算时由于缺乏可操作的准则的指导,实务操作简单化且多样化,提供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和相关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对碳排放权的会计研究,为低碳经济服务。同时,我国也应当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会计准则的制定,努力抓住此次宝贵的金融改革机遇。本文运用规范研究法和综合归纳法梳理了国内外研究成果,发现当前碳排放权会计核算的难点在于五个方面,并据此确立了研究框架,分为相关资产的会计确认、相关义务的会计确认以及会计计量三个部分来逐一探讨。首先,本文从获得碳排放权是否需要付费、不同来源以及不同用途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入手,分析相关资产的会计确认问题。其次,文章通过明确地将义务分为与获得配额相关的义务以及与排放相关的义务,从是否满足现实义务出发,研究相关义务的会计确认。通过探讨计量属性的选择,本文提倡现阶段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但考虑到碳金融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会计核算方法,至此,实现了对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我国以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体系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结合前文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我国企业进行碳排放权会计核算的方法,特别是作为核证减排量的卖方,我国企业需要将项目成本在项目形成的生产设备与碳排放权之间进行分配。但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减排体系尚未形成,碳排放权的未来发展路径可能会有所变化,因此,本文还提出了会计应对方法,提倡关注减排政策和法规的变化,研究碳金融化和碳货币化趋势下的会计核算方法,以未雨绸缪,做好会计衔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