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暖是21世纪全球最具挑战性的环境问题之一,也是当前世界各国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既有来自国际上的减排压力,也有身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环境保护的责任。城镇化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途径。同时城镇化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对我国的碳排放影响显著。通过对我国城镇化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深入分析城镇化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对实现我国城镇化和低碳经济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城镇化的内涵分析,从城镇化发展的生产要素的配置、产业结构优化、居民消费、环境规制和对外直接投资五个方面,在理论层面研究了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之后选取1996-2012年全国29个省(青海、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和EKC曲线,根据交互效应分析了城镇化发展中的各个因素具体对碳排放的影响。经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第一,我国的城镇化与碳排放符合库茨涅兹曲线,两者是倒U型关系。在考虑各个影响机制的情况下,以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衡量的城镇化率水平要达到57.7%时,我国的碳排放量将达到峰值。按照2030年达到峰值计算,城镇化率的年增长速度是2.75%。第二,我国碳排放与城镇化以及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居民消费、环境规制、和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城镇化通过产业结构升级、环境规制和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有抑制作用。由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与人力资本结构不匹配,人力资本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所以现阶段城镇化会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碳排放有促进作用。要通过转变城镇化的发展方式,通过集约化发展在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城镇化发展与低碳经济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