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传统农业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遏制。由于农业生产面临资源环境的双重挤压,建立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农业服务体系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利用2008~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测定准市场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效率及其分解因子。随后在理论上分别探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形成机理以及农业服务的经济学分析。文章认为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等,不仅扮演了服务的提供者的角色,还扮演了农业技术传播中介的角色。但是技术进步和交易成本是制约农业服务发展的关键因素。然后分析准市场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效率的差异,其中包括粮食功能区服务效率差异。另外探讨了准市场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技术进步的空间效应。最后进一步分析讨论了准市场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在2008~2015年效率驱动因素。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我国准市场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效率处于稳中有进状态,技术进步的持续稳定是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准市场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效率在2013~2014年间显著下降,不仅降幅大,而且具有全局性。增长的爆发期处于2008~2009年时间段,26个省区都处于快速正向增长趋势。按整体时间趋势来分析,以2008年为基底,大部分地区准市场型社会化服务效率指数呈现出向下降后平稳再深V反弹的趋势。(2)在区域上,中部的准市场型农业社会化整体服务效率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在技术进步上,东部地区保持着绝对的领先。(3)各粮食功能区的准市场型社会化服务效率值个体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减,总体的效率值在上升。(4)中国各省区的准市场型社会化服务技术进步具有空间正相关关系,即存在空间收敛现象。(5)农业机械化建设对于驱动准市场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准市场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效率对于化肥、农药的依赖正在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