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通过官方组织、编纂、审核等程序而最终成为国家课程标准的正式载体,教材文本作为课程标准的权威解释不仅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还蕴含着背后的历史语境和社会文化观念。事实上,教材内容可以认为是知识的文本表述、社会观念的重现和隐性的价值评判。性别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子体自然而然地渗透于教材文本之中,其中母语教材由于所传递知识的生活性、情境性和文化性特征使其所蕴含的社会性别观念比其他教材更为显著,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也更有力。2017年9月1日起,全国所有公立中小学初始年级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个科目将启用教育部统编教材(又称部编本)。三年过渡期后,到2019年部编本教材将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基于此,本研究拟对截止到2018年上半年已经发行并使用的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共八册进行性别分析,从男女角色的频数对比、男女角色的社会身份和从事的社会事业分析、男女角色的个性特征词汇对比三个维度将教材中的性别信息进行量化呈现,将结果与对应册次的人教版语文教材、香港国语教材和美国母语教材进行比较,通过数据呈现出人教版和部编本语文教材中性别形象的变与不变。根据比较结果得出结论:与最近一次修订的人教版八册中小学语文教材相比,同册次2018部编本八册语文教材中的性别偏差程度总体呈扩大化趋势,男性性别中心倾向更加显著。部编本教材和香港教材总体上均侧重于对男性角色的塑造,在人物的主角表现、职业种类和属性、个性特征方面存在单性别中心倾向和女性形象僵化现象,香港教材对女性个性特征的呈现相较于部编本教材更加合理。美国教材在男女的主角呈现、职业和个性形象的塑造方面无明显的性别偏差,男女角色在教材中表现均为立体、多样和富有弹性,体现出较为平等的性别观念。论文运用相关的性别发展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对与本研究有关的现实问题进行了讨论,并针对如何消除教材中的性别偏差以及如何纠正对学生的不良影响提出了一些建议,对以后应继续进行研究的方向做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