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育规模也日趋扩大,研究生层次人才供不应求的供求状况得当较大缓解,甚至出现了部分研究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偏低等问题。本论文以过度教育为切入点,以不同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建立指标体系,比较不同背景条件下过度教育程度的差异,解释其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论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过度教育问题的文献的整理分析,认为过度教育是指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开始超过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受教育劳动力面临着知识失业,或者从事了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结果导致收入下降,教育资源被浪费的情况。其主要理论支持包括美国教育经济学家亨利·莱文提出的判断过度教育的三种具体衡量标准以及J.毕晓普对过度教育下的定义等等。在此基础上,并通过问卷调查等建立起基于因子分析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历史比较”、“低于预期”、“高知低就”三个一级指标以及根据一级指标的具体表现形式所设立的若干二级指标。在研究中利用有效的指标体系形成一个过度教育总得分,用以比较不同背景条件下过度教育程度的相对大小。最后根据比较结果,深入分析可能造成结果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加以解决。本次因子分析所归纳出的理论支持下的三个一级指标“历史比较”、“低于预期”、“高知低就”被证明是有效的,以此为基础得出整体结论研究生过度教育现象是真实存在的。按照过度教育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排列为:女生、男生;工科、商科、文科、理科;研三、研二、研一;普通一本、985或211、三本及以下、二本;城市、农村;参加过实习、没参加过实习。其原因在于面对实习或者工作机会上,女性是要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的;工科与商科的就业内容更加偏向实际操作和与人沟通交流,文科和理科的受教育年限以及所学课程内容与实际更加匹配;参加过实习的学生对于实际工作要求更加清晰;本科学校层次不同意味着读研以后对自身今后发展的预期不同;国家政策导向对于居住地不同的学生的影响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论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国家政府层面,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措施或者文件指导来约束或者鼓励用人单位的招聘意识。做好居住地在农村的同学今后在城市发展的必要保证,相关部门把一些政策落到实处;用人单位层面,自身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不能只站在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在招聘的时候尽量减少或者忽略性别因素。同时要具有辨人识人的能力,更多地把有技术含量、需要创造力的工作分配给合适的人才;高校层面,开设的课程要更加考虑到学生在工作中的实用性,让学生尽早接触其在工作中可能面对的情况是很有必要的;研究生自身层面,要适当调整预期,认识到哪怕是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不能好高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