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语态视角下《我弥留之际》解读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n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是美国南方作家的代表。他以美国南方的社会为背景,用多种不同的文学形式揭示人们内心深处的痛楚与忍受。福克纳一生著有二十部长篇小说,八十部短篇小说。福克纳讲述的故事大部分发生在美国南方,但他绝不仅仅是一个地方作家,他所关注的是全人类普遍的问题,诸如人类的痛苦、孤独和忍受。由于福克纳对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于1949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弥留之际》(As I Lay Dying)出版于1930年,是为威廉·福克纳带来国际性声誉的杰出作品。不同于他“约克纳帕托法世系”小说中关注的南方贵族家庭,这篇著作写的是一个下层农民家庭——本德伦一家。小说的故事情节十分简单,写的是这家的母亲艾迪去世后,家庭成员依照她的遗愿把她送到她娘家杰弗生安葬的过程。旅途中每位家庭成员不但遭遇了水与火的考验,还经历了情感上的悲痛与失败。但是小说的叙述结构十分值得研究,这篇小说的59个小节被作者安排了15个叙述者从不同角度叙述,读者从这些叙述碎片中重组还原故事结构。不同的叙述者有不同的叙述站位和叙述立场,所以针对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叙述角度。而作为叙述者的人物,又有不同的人物形象呈现。最后,通过对叙述者叙述态度的总结表达出作者的创作态度。而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就构成了本篇论文所要研究的《我弥留之际》的叙述语态解读。本文由五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作者和他的《我弥留之际》这部作品,随后综述了中外评论家以及读者对这部作品的不同角度的评论,最后陈述本篇论文的研究重点和主题。众所周知,福克纳独具一格的叙事风格引起世界各国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惊叹与关注。其主要作品之一《我弥留之际》用多角度叙述方法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深化主题,传达对生活的领悟。本文着重从叙述语态方面进行研究,从四个部分层层分析叙述语态对作品的影响,及其表达的深层社会意义。第一部分概述了叙述语态的定义,叙述理论的发展和叙述语态理论的内容。叙述语态研究包括:叙述视角、叙述呈现,叙述态度。文学作品的叙述者,到底是谁,谁在说?说什么?怎么说?这是很多学者在研究的问题。而叙述语态即定义谁是叙述者,叙述者的叙述角度,叙述者用什么样的态度叙述,从而给读者一个全方位的视角去深层解读作品。第二部分分析叙述视角,主要包括:核心叙述者,家庭叙述者以及外围叙述者。正是通过这种多角度叙述结构,读者有机会深入到角色内心世界,体察叙述者之间的呼应和对立、叙述内容的现实和虚幻,从而理解福克纳小说的多角度叙述艺术。第三部分分析叙述呈现。叙述呈现实际上说的是叙述对象呈现的形象的性质研究是什么。按照人物类型,本论文把人物形象分为三类:勇于面对生活的勇士:安斯与卡什、逃避生活的失败者:艾迪与达尔、虽败犹荣的杜维德尔。研究形象与其形象的意义,能更深层次的了解人物内涵代表的社会意义。第四部分对叙述态度进行了探讨。叙述态度是指叙述者对于叙述的对象在叙述话语中所表现出来的有意或无意的评价:肯定或否定,赞扬或批评。指人物行为本身的肯定与否定的关系。是人物行为本身的性质,作者如何安排他的行为:悲剧结局还是大团圆结局,就构成了悲剧性和中性的叙述态度,和喜剧性的叙述态度。最后,在《我弥留之际中》中15个人物的各种叙述视角构建了人物间微妙冷静的各种关系,从而产生了许多叙述效果。这些叙述技巧源于福克纳本人对语言、对人物形象以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与他本人的创作目的密切相关。因此,影响了读者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感知,揭露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了对南方社会的关注和对苦难人民的同情,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再加上他独特的写作技巧,使他的作品备受关注。
其他文献
著名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代表作,该小说自1998年出版以来,在国内外赢得无数好评,被称为西藏的百科全书。并于2000年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该小说从麦其土司
声光偏转器作为扫描器件没有机械惯性,具有扫描速度快、稳定性好的优点,但扫描飞秒激光受限于声光效应与晶体严重的空间色散和时间色散。采用单个棱镜同时补偿了这两种色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