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SPR系统在副溶血性弧菌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mit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发现细菌和古细菌中广泛存在规律成簇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与CRISPR相关蛋白基因(CRISPR-associated)组成的CRISPR/Cas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地防御外源基因元件的入侵,限制基因的水平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HGT)。但在食源性致病菌中发现 CRISPR系统除了免疫防御功能以外,还可能具有调节细菌毒力等的其他功能。并且食源性致病菌的CRISPR系统呈现出的多样性在不同菌株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为食源性致病菌的遗传进化、分子分型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CRISPR系统不仅应用于研究细菌分型,其独特的作用原理还被应用于基因编辑,成为一种新兴的、广泛的应用于原核生物及真核生物中的基因组编辑工具,为研究功能基因及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更为高效、精准的手段。本课题将CRISPR系统的两大功能应用于副溶血性弧菌中,通过检测副溶血性弧菌中的CRISPR系统对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子分型与进化分析,并且首次采用CRISPR/Cas9技术对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基因编辑,构建新型的应用于副溶血性弧菌的基因组编辑工具。  1.副溶血性弧菌CRISPR的检测及其结构分析  本章检测了79株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简称VP)中的CRISPR位点,并对不同来源的VP中CRISPR位点的结构多样性进行分析。根据CRISPR DB数据库中公布的VP中确定的CRISPR结构序列CRISPR-1及文献中新发现的疑似CRISPR结构序列CRISPR-2设计引物,对不同来源的79株VP进行PCR扩增。利用CRISPR Finder分析CRISPR结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不同来源的VP的CRISPR位点结构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79株VP中CRISPR-1的检出率为92.41%,CRISPR-2的检出率为96.20%,同时具有这2个位点的菌株占总数的89.87%,只有1株菌被检出不含有任何位点。分别比较不同来源的菌株CRISPR-1、CRISPR-2位点的重复序列发现,不存在序列差异,而临床菌株的这2个CRISPR位点在间隔序列上比环境分离菌株存在更多的变异。2个CRISPR位点根据间隔序列的不同在VP中一共组成8种CRISPR谱型(编号A-H),除F谱型外,A-E、G谱型均只在临床分离菌株中发现,而在环境分离菌中还发现不含任何位点的H型。总之,CRISPR在VP中普遍存在并且环境分离菌株与临床分离菌株的CRISPR结构存在差异。  2.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大肠杆菌中的应用研究  CRISPR/Cas9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基因编辑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基因组编辑中,该技术的优势在于高效、精准的对基因组进行定点修饰。本章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模式生物大肠杆菌进行快速、高效的基因编辑,旨在摸清CRISPR/Cas9技术在细菌中应用的操作流程,为后续实验打下基础。通过利用双质粒系统将CRISPR/Cas9与λ-Red重组系统相结合,融合PCR构建同源重组模板,以电转化的方式导入Escherichia coliMG1655中,并对其qseB基因进行快速编辑,通过表型及测序验证基因是否敲除成功。结果表明敲除qseB基因后的菌株运动性增强,并且通过表型、菌落 PCR及测序验证ΔqseB突变株构建成功。CRISPR/Cas9偶联λ-Red重组技术更进一步提高了编辑效率,缩短了实验周期,为后续该技术在副溶血性弧菌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3. 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副溶血性弧菌中的应用研究  本章首次利用 CRISPR/Cas9技术对 VP基因组进行编辑修饰,初步探究该技术在VP中的应用情况。本章选取VP QS系统中的两个关键基因aphA、opaR进行实验,这两个基因的缺失会造成细菌被膜发生变化,便于从表型中观察基因敲除情况。利用CRISPR/Cas9与λ-Red重组技术相结合的双质粒,通过融合PCR的方法构建上述两基因的同源重组模板,构建插入重组模板的质粒 pTargetT-aphA、pTargetT-opaR及不插入同源重组模板的质粒pTargetF-aphA、pTargetF-opaR,将质粒分别导入VP31中,结果未得到含有双质粒的转化子,但在VP31中只能获得带有其中一种质粒的转化子,说明质粒在VP中具有不相容性。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将对宿主菌VP进行质粒消除,并改造现有质粒,实现该技术在VP中的应用。  本课题的研究为探究VP自身CRISPR/Cas系统功能及构建新型的应用于VP中的基因编辑工具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其他文献
地壳运动引起的高海拔使得青藏高原成为一个独特的高原永久冻土环境,该环境在微生物的分类和多样性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青藏高原冻土区表层的活动层并非永久冻土环境,但是冻土活
植物磷转运体转录后调控(从内质网(ER)到细胞质膜(PM))受到磷酸盐转运体运输协助因子PHF1蛋白的调控。水稻OsPHF1基因也已被克隆。前期研究表明,超表达OsPHF1可以增强水稻磷吸
四硫富瓦烯(tetrathiafulvalene, TTF)及其衍生物等富硫化合物作为有机功能化合物广为人们关注。近年来,关于此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质研究方面的报道也是层出不穷。利用含双功能基团的TTF衍生物有机电子给体与过渡金属离子的结合形成有机杂化材料,这在有机功能材料领域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吡啶具有超强的配位能力以及丰富多彩的配位形式,而且多数吡啶配合物比较稳定,因此人们对这类配合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