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形对于植被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而植被对于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具有重要作用。在干湿季明显、侵蚀沟发育典型的元谋干热河谷地区,侵蚀沟形态作为地形因子与植被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对植被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的影响。故对于该地区干湿季侵蚀沟形态与植被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掌握当地干湿季侵蚀沟地区植被的生境条件与发育状况,从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推动当地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从2017年7月到2019年1月先后四次分干湿季对研究样区侵蚀沟形态进行测量,采用样方法对侵蚀沟内的植被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以揭示干湿季侵蚀沟形态与植被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研究样区干湿季共180条侵蚀沟的形态特征进行整理与分析发现:在基本形态特征上,干湿季研究样区侵蚀沟的海拔约在965m~1165m之间,沟底坡度约为5~80°,沟长约为5~314m,沟宽约为3.5~117.5m,沟深约为2~47m。总体上,样区所处范围干湿季调查到的侵蚀沟均处在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活动范围内,因此侵蚀沟的发育与形态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此外,在干湿季,研究样区侵蚀沟基本形态差异均较大,形态各异且包含的各项形态数值广泛而又复杂,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研究难度。在形状比值特征上,研究样区干湿季侵蚀沟的最大周长约为698m,最大面积约为10990m~2,形状指数值均大于1,平均值在1.122左右,表明样区受侵蚀的范围较广,侵蚀沟形状特征较为复杂,具有研究和治理的必要。在形态比值特征上,干湿季侵蚀沟沟长与沟宽的比值、沟长与沟深的比值以及沟宽与沟深的比值均大于1,表明样区侵蚀沟在侵蚀发育过程中可能在纵向上受到的侵蚀强度>侧蚀强度>垂直方向上的侵蚀,故治理样区侵蚀沟沟头,减缓侵蚀沟纵向侵蚀与下切侵蚀应放在优先位置加以考虑。(2)对样区采集到的植物样方数据分干湿季进行研究与分析发现:在植物物种数上,2017年湿季和2018年湿季植物物种均分别优于2017年干季和2018年干季,表明在降水较好的湿季,对植物物种的生长和分布更有利。在植物株数上,2017年湿季和2018年湿季的植物株数也分别略多于2017年干季和2018年干季,也表明降水较多的季节,其植物的生长与发育也较好。在植物盖度上,2017年湿季的盖度略高于2017年干季,但2018年湿季盖度略低于2018年干季;原因在于2018年湿季到干季期间也有较为充足的降水,植物在物种数上虽经过内部的竞争与演替有所减少,但银合欢等灌木生长发育较好,植株高度较高,故植物盖度略优于2018年湿季,表明充足的生长期对于植被生长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植物多样性上,2017年湿季植物丰富度指数、香浓维纳指数、辛普森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略小于2017年干季,但湿季植物的Gleason指数远大于干季,而2018年湿季各植物多样性指数均优于2018年干季;原因在于2017年湿季降雨集中,虽植物总物种数较多,但侵蚀沟侵蚀可能较强,植物物种较为分散,单个侵蚀沟内植物物种数较少,多样性较低,而2018年湿季降雨月分布较为均衡,且5-6月份就有明显降雨,湿季植被生长发育较好,植物多样性也较干季更好。在总体上,湿季植被的生长发育优于干季,样区降雨和侵蚀沟侵蚀对植被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3)通过对干湿季样区侵蚀沟形态特征与植被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在干湿季,样区侵蚀沟海拔与植被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均以显著正相关关系为主,表明样区侵蚀沟海拔越高可能越有利于植被的生长,生境环境更好。在干湿季,样区侵蚀沟坡度与植被特征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均以负相关关系为主,表明侵蚀沟内部地形起伏越大,可能越不利于植被的生长发育。在干湿季,样区侵蚀沟沟长以及沟长与沟宽、沟长与沟深的比值和植被特征之间相关性主要以负相关关系为主,表明侵蚀沟沟长越长,纵向上的侵蚀和下切侵蚀越强,可能越不利于植被的生长发育,应加强对侵蚀沟沟头的治理。在干湿季,样区沟宽、口宽与中宽的比值以及口深与中深的比值同植被特征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且主要以正相关关系为主,表明随侵蚀沟沟宽的增加,侵蚀沟内地势可能相对平缓,植物生境空间可能较大,均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发育。而沟深、沟深与沟宽的比值和植被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则因降雨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在总体上,干湿季样区侵蚀沟的基本形态特征、形状特征以及形态比值特征与植被特征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且湿季相关性较干季更为显著,表明在湿季样区侵蚀沟形态对植被的影响可能更大,因此应特别加强湿季对侵蚀沟的治理与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