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新住区设计初探——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cond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管理制度的改革,带来高校校址扩建、迁建等变化。为了适应高校校区变化的需要,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建设教师新住区。高校教师新住区突破了过去续存发展的渐进式建设模式,其建设规模和布局均不同于以往教师住区。同时,随着高校改革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高校教职工对住宅的功能需求与品位追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如何适应校区变化和教师居住的需求,是高校教师新住区设计面临的课题。  论文在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基础上,通过问卷和访谈的调查方式,对我国高校教师新住区建设进行分析。论文首先回顾了我国高校教师住区的发展历程,分析了高校教师新住区建设的源起,同时联系当前国内住房制度改革现状,探索性地提出高校教师新住区建设模式的性质定位趋向。  论文以高校教师新住区的主要居住群体为研究对象,从群体属性、家庭人口构成、职业劳动特点、特征行为模式、特殊居住需求等方面对高校教师的居住需求进行分析,为高校教师新住区设计研究提供理论支持,认为高校教师作为居住群体,高知阶层比例大,家庭居住功能需求应兼顾生活与工作、学习,应与教学区方便联系。  论文立足于居住区设计相关理论及实践,从规划、建筑、景观等主要方面,提出了高校教师新住区的设计策略,认为新住区选址应临近校区,总图布局应注重环境和交往空间营造,住宅建筑功能应满足教师的特殊需求,建筑形象应符合高校教师的共同审美趋向,创造高知阶层的景观意境。  论文最后结合作者在研究生期间跟随导师参与的重庆科技学院教师新住区设计实践研究的总结和分析,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论方法,进一步对高校教师新住区设计策略进行印证,以期对以后的高校教师住宅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发展及小城镇战略的有序推进,西南地区小城镇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然而,其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地理位置偏僻及人才资源缺乏等问题,导致了粗放
本论文以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为题材,以传统、现代、都市三个创作方向在近年来出现的新动向为研究主体,目的在于从日益复杂多元的建筑现象中解读出其背后所隐含的实质,并期望能
我国众多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城市生态园地等由于多种原因,开始面临夜景照明,而照明对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的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本文在深入调研、综述国内外本领域研究的基
当前,私家车进入家庭的速度越来越快,私家车的人均拥有量在逐渐增大。私家车步入我国家庭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可逆的历史必然。 然而,随着私家车在我国城市的迅速增
学位
"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我国政府和人民致力完成的宏伟目标.在这个宏伟目标下的城镇小康住宅应该如何发展?如何在发展中解决目前
近几年,农业问题被放在了国家经济生活中重要的位置,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度的关注,重大举措频频出台,新农村建设事业进入了令
作为一种交通工具,轨道交通及其站点(以下均简称站点)通过“植入”城市已建成区域,与既有城市空间融合发展,由此产生一系列新的空间问题,空间安全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山地城市作为
山地体育场设计的基本矛盾是山地地形的“斜面”与体育场空间所需“水平面”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引发了山地与体育场之间的磨合与关联,从而产生了不同于平地的山地体育场空
中国传统风格建筑设计一直以来都是建筑界的热点,在城市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景观照明设计领域,传统风格建筑景观照明设计是景观照明设计、照明技术的集中体现,但由于传统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