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存款,贷款,交换和储蓄来负责信贷中介结构的金融机构。本文研究中所指的中外资商业银行是指在中国大陆经营的中资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其中,中资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商业银行是指外商独资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逐渐放开对外资金融机构的限制,使得外资商业银行在中国合法经营,促进了中外资银行的相互竞争与共同发展。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各类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中的应用,中外资商业银行经营的效率发生了变化,影响银行的效率的重要内部因素是什么?是本文关心和研究的主要问题。运用经典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研究商业银行效率无法直接地找出银行经营低效率的内部原因。这是因为经典DEA方法将银行的经营看作是一个“黑箱”,忽略了对中间经营过程的分析,造成银行效率评估不精确,无法找出影响银行效率的重要内部原因,从而不能给银行的管理者提供准确的提升经营效率的建议。因此,关于构建银行动态框架打开商业银行经营过程的“黑箱”,提高银行效率,找出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内部因素是一项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的工作。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商业银行经营的组织、流动、安全与盈利等方面出发,构建了具有网络结构的中外资商业银行三阶段动态非径向数据包络分析(SBM-DEA)模型。由该模型所得到的商业银行经营的效率称为总体效率(Overall Efficiency;包含总体综合效率和总体纯技术效率)。本文将总体效率分解为三个子阶段效率:资金组织效率,资金流动效率,资金安全与盈利效率,并分析通过不良贷款作为结转变量的商业银行随时间动态变化的周期效率。本文将不良贷款作为结转变量,同时基于安全性的角度将其作为商业银行效率分析的重要非期望产出指标。本文中考虑不良贷款的影响称为动态模型,不考虑不良贷款的影响为静态模型。针对本文所建立的模型,本文应用2013至2017年在中国经营的90家中外资商业银行经营的数据,对总体效率、资金组织效率、资金流动效率、资金安全与盈利效率和周期效率给予评估,打开银行经营过程的“黑箱”,并对银行效率进行了分析,找出影响中外资商业银行总体效率的内部因素。本文基于以前学者们的研究工作,从商业银行经营的组织、流动、安全及盈利等方面出发,构建了具有网络结构的三阶段动态SBM-DEA模型。然后,本文以90家在中国大陆经营的中外资商业银行2013至2017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将三阶段动态SBM-DEA方法运用到中外资商业银行效率分析中,得出中资银行经营的总体效率相对地好于外资银行的结论。进一步地,本文发现包含邮政储蓄银行在内的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12家全国股份制银行在总体综合效率,总体纯技术效率方面已经超过外资商业银行,取得了进步。中资银行在贷款质量指标上低于外资商业银行,因此减少不良贷款,提高银行风险控制能力以及提高银行金融创新是影响中外资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外资商业银行总体效率的提升提供思路和参考。通过对比分析中外资商业银行的效率,发现中资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的差异和问题,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以提高中外商业银行的竞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