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蓝细菌是一种能够利用光能和二氧化碳进行生长的自养型微生物,随着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蓝细菌作为“光合微生物细胞工厂”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已有几十种生物燃料和精细化学品成功在蓝细菌底盘中合成。然而,蓝细菌在天然水圈中的强生命力、高适应性以及容易发生水平基因转移等特性也决定了一旦工程蓝细菌释放到自然环境,可能引发物种入侵、基因污染等一系列生物安全问题。围绕着这些问题,我们以模式蓝细菌聚球藻PCC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细菌是一种能够利用光能和二氧化碳进行生长的自养型微生物,随着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蓝细菌作为“光合微生物细胞工厂”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已有几十种生物燃料和精细化学品成功在蓝细菌底盘中合成。然而,蓝细菌在天然水圈中的强生命力、高适应性以及容易发生水平基因转移等特性也决定了一旦工程蓝细菌释放到自然环境,可能引发物种入侵、基因污染等一系列生物安全问题。围绕着这些问题,我们以模式蓝细菌聚球藻PCC 7942和快速生长的蓝细菌聚球藻UTEX 2973为对象,进行生物封存策略的研究。为了在蓝细菌中开发一种可自发诱导的生物封存系统,本文开展了如下工作:1、我们选择了六种蓝细菌来源的金属离子诱导型启动子,以gus A作为报告基因,在两种宿主菌中分别测定β-D-葡糖醛酸糖苷酶的活性,鉴定出了一种来源于聚球藻PCC 7942的铁离子抑制启动子Pisi AB,同时具有良好的严谨性和较高的诱导倍数(在聚球藻PCC 7942和聚球藻UTEX 2973中诱导倍数分别为5.4和7.9)。2、我们以Pisi AB为启动子,分别引入了穴蛋白-内溶素系统P22和核酸酶Nuc A系统,通过生长曲线测定证明二者均可对聚球藻的生长产生抑制但不能完全杀死细胞。随后我们测试了4组基于毒素/抗毒素模块(TA)的自杀程序,其中来源于聚球藻PCC 7942的TA组合sep A1/T1在聚球藻UTEX 2973中效果显著,经缺铁诱导后使宿主菌株迅速死亡,而sep A2/T2同时适用于本文两种宿主。3、我们针对这两种生物封存系统进行了细菌逃逸率的测定,发现在3天后逃逸率低于检测限10-9,符合NIH对于生物封存的推荐标准(<10-8/CFU)。此外我们对比了工程菌株及其野生型菌株在自来水中的生长情况,发现野生株能够生长而工程菌未能长出可见的单菌落,证明在聚球藻中整合缺铁诱导型启动子Pisi AB和毒素/抗毒素模块的生物封存策略具备大规模应用的前景,为进一步解决蓝细菌的生物安全问题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黄色粘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作为环境中普遍存在的生物被膜菌,都具有出色的表面运动能力,通过产生胞外基质调控自身的运动行为及生物被膜的形成,但关于二者相互作用的研究却很少。本课题分别从黄色粘球菌分泌的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对铜绿假单胞菌表面运动的影响和黄色粘球菌捕食铜绿假单胞菌这两个方面,来探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我们首先通过黄色粘球菌DK1622和铜绿假单胞菌在玻
按氧化过程中有无酶的参与,葡萄糖传感器分为酶葡萄糖传感器和无酶葡萄糖传感器两类。由于酶的性质活泼、固定困难及成本高等原因,使得酶传感器的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对方便、快捷、高性能及低成本的无酶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成为相关领域的热点。泡沫镍(NF)是一种具有3D结构的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隙,这使得反应分子或离子很容易通过材料中的孔隙达到或离开其界面,而且在碱性介质中,其表面存在Ni(O
新型钴基高温合金具有与镍基高温合金相似的γ’相,而受到广泛关注。其力学行为研究较多,而氧化行为研究较少。与力学性能一样,优异的抗氧化性能亦为合金安全服役不可或缺的。为此,本论文以两种(0C和5C)新型钴基高温合金为对象,采用循环氧化方法研究了其在900℃和1000℃下的循环氧化行为,及预氧化对合金1000℃氧化行为的影响。研究了 0C和5C合金在900℃和1000℃下的循环氧化行为。结果表明,两合
蓝细菌拥有直接固定CO2的能力,除了适合成为自养型“细胞工厂”用于异源合成化学物质外,其自身所富含的碳水化合物(如蔗糖)也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可再生原料,可被用来作为支持异养菌“细胞工厂”生产生物燃料和精细化学品的碳源。然而,产糖蓝细菌的纯培养体系非常容易染菌,且碳水化合物的分离和纯化过程将大大增加工业生产成本。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一个由快速生长的蓝细菌Synechococcus elong
微生物基因组文库的构建有利于得到性状各异的优势菌株,便于更加深入地探究微生物的应用价值及遗传物质的生物学信息。为了高效地实现基因组规模的扰动来建立表型各异的菌株文库,本次研究基于解脂酵母自身非同源末端修复机制,开发了一种基因组建库技术。本次研究发现高产菌株中的外源片段通过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的方式随机整合到解脂酵母基因组的不同位点。并成功
基因组规模的基因敲除是研究全局遗传相互作用的一种重要方法。目前,酿酒酵母中的遗传相互作用网络是被揭示得相对全面的。系统性的基因敲除和基因组规模的遗传分析为遗传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但是,大规模的遗传相互作用研究耗时耗力,并且传统的基因敲除方法难以研究涉及多基因的复杂遗传相互作用。酵母合成型基因组中整合了SCRaMbLE系统(Synthetic Chromosome Rearrangeme
合成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模式是对元件的DNA序列进行重新设计,赋予其新的编码、功能、结构,实现对生命过程的调控。本研究主要针对影响基因表达的两个关键因素开展研究:(1)基因启动子转录调控序列变化,(2)由基因组重排引发的基因表达单元序列变化。为了体现合成生物学高通量“设计-构建-检测-学习”的研究特征,为了快速筛选两类DNA序列改造文库对酵母细胞代谢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酵母菌落颜色谱快速筛选的研究方案
DNA作为一种生物功能性高分子,因其分子识别能力、序列可编程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特性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DNA在细胞捕获、细胞3D培养和组织工程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应用,为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本论文围绕双滚环扩增(RCA)DNA网络的制备、性能和生物应用,探究了双RCA DNA网络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高效特异性捕获和核酸酶响应下的可控释放,主要研究内容归纳如下:第1
自旋电子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物理学学科领域,在半导体与磁性的结合方面奠定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基础。随着自旋电子学的广泛研究,发现诸如Zn O、Sn O、Cu O与Ni O等氧化物半导体具有一定的稀磁特性。在锡的氧化物中,Sn O2和Sn O因其在太阳能电池、显示器、光电传感器和透明薄膜晶体管等光电器件中的潜在应用而备受关注。很多学者已经对Sn O的电导率进行了研究,磁学特性作为自旋电子学的另一个方面,其调
石墨烯的发现对凝聚态物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从单层石墨烯的提取方法得到发展,许多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这种材料的研究上。对石墨烯大量研究的原因是它具有特殊性能,虽然石墨烯非常薄,但是它具有非常大的强度,其载流子具有零有效质量的高迁移率和高导电性。石墨烯在现代电子器件领域有很多潜在的用途,但是由于大规模制备技术的限制,它的有效应用受到了阻碍。比如(1)商业规模的生产成本非常大;(2)石墨烯的能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