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部控制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代理成本降低,代理问题得到解决,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从而使资源被经理人有效配置,进而使R&D项目的执行效果受到影响,最终影响企业绩效。因此,内部控制自然被作为调节变量引入R&D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之中。本文的研究背景是基于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颁布的一系列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研究核心是内部控制,回顾了内部控制、R&D投入与企业绩效相关文献并以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及资源基础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提出研究假设。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R&D投入的滞后性研究。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初期只有投入而没有产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研发项目的执行效果才开始显现。因此,本文考虑了 R&D投入的滞后效应;(2)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本文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是基于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务报告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设计的。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及证监会行业分类,选取了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具体包括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行业,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3)内部控制的调节效应研究。同样以上述研究中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作为调节变量,选取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建立回归模型,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层次回归法实证检验内部控制对R&D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当期和滞后一期R&D投入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滞后两期R&D投入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企业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企业绩效;(3)内部控制在R&D投入对企业绩效影响中呈现出负向调节作用。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相关政策建议:(1)政府应该加强R&D投入优惠政策的力度、技术创新活动的引导;(2)企业应该注重R&D投入的滞后效应,持续不断地加大R&D费用投入;(3)企业要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建立健全适合自身的包括研发控制在内的内部控制;(4)企业应该加大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内控执行不力的问题,提高内控执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