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前期在我国广大城乡地区普遍开展的“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称“四清”运动,是一场以“反修防修”,防止“党变修、国变色”为目的的政治运动。这一运动整体上经历了1963年——1966年三年多的时间,是“文化大革命”的前奏和预演,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昆明市“四清”运动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和西南局、云南省委的具体指导下开展的。一开始是按照中央《前十条》、《后十条》规定开展的经济“四清”:农村的具体内容是“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城市则进行“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的“五反”运动;在《二十三条》下达后,昆明市的“四清”运动则进入城乡“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政治运动阶段。在这场历经三年多的“四清”运动中,昆明的乡村和城市涉及面都非常广泛,包括工业、农业、手工业、文教、企事业单位、交通运输业、畜牧业等多个领域。在运动中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共产党员、广大干部和民主人士等,人人都要自觉进行革命,兴无产阶级思想,灭资产阶级思想,过好社会主义这一关。但昆明市的“四清”运动是在各级党委领导下有计划地分期分批进行的,同时昆明市市委还不断贯彻执行中央、省委的各项调整政策,纠正运动中出现的某些偏差,强调运动不要脱离生产,把增产还是减产作为衡量运动好坏的一个标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减轻了运动的消极方面,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在这一时期仍得以顺利推进和完成,昆明市的工农业生产尚未受到大的影响,社会上没有发生大的混乱。时至今日,“四清”运动已经结束了快半个世纪。在运动中,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尽管存在缺点和错误,但对我们今天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仍然有不少有益的启示,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