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脱位与否的两组病例进行对照研究及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了2003.1-2018.12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资料,从1225例THA术后未脱位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3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8例,女35例,年龄35岁-84岁(平均年龄62岁)。以随访到的18例术后脱位患者为脱位组,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42岁-80岁(平均年龄68岁),对选择的病例的变量进行标准化控制。测量以上71例患者的双侧偏心距、外展角,调阅病历查找患者既往患病史及手术记录,分析年龄、既往髋部手术史、股骨头大小与偏心距绝对值及性别对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影响。对所选病例的变量因素进行标准化控制。1225例THA患者中共有18例X线诊断为术后脱位,脱位率为1.4%。其中在术后6周以内发生首次脱位的患者14例,术后12周发生首次脱位的患者1例,术后36周发生首次脱位的患者1例,患者脱位发生于THA术后1年以后患者2例。前脱位1例,其余均为后脱位。于静脉麻醉下行闭合手法复位术16例,闭合复位失败行切开复位术2例,术后均给予矫形鞋于外展中立位固定。复位后再次出现脱位患者共5例。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至少3个月的门诊复查随访,脱位组外展角39.37°±6.54°,对照组外展角34.88°±7.34°,两组之间外展角对术后脱位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2)。脱位组患者年龄为(68±11)岁,对照组年龄为(62±10)岁,两组之间年龄对术后脱位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33)。既往髋部是否手术史进行卡方检验对术后脱位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14)。股骨头大小通过卡方检验两两比较d=28mm与d=32mm有统计学意义(P=0.00)。两组患者偏心距大小通过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0)。两组性别数据进行卡方检验(P=0.42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股骨头直径小于32mm,偏心距、臼杯外展角过大、既往髋部手术史此五类因素均为THA术后脱位的危险因素。而性别因素为非危险因素。熟练手术操作,选择匹配的假体、矫正偏心距、合适的假体位置、术前测量的精确、加强围手术期宣教有助于降低THA术后脱位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