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后,城市化进程加速,我国城市建设成为重点,城市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在“全球一体化”,“共建地球村”的大潮之下,各大城市缺乏地域性、城市色彩混乱,建筑领域开始呼吁地域性文化以及聚落、民居的保护与研究。同里、乌镇、平遥等古镇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成为能唤起人们共鸣的文化旅游胜地,而地处东北的乌拉古镇由于地域因素、破坏严重以及人们保护意识不足而被忽视百年,以至于今天的破败,淡出了历史舞台。乌拉街镇地处东北地区,在清代拥有重要的社会职能——被誉为“满族的龙兴之地”以及四大贡品基地之首的东北贡品基地。乌拉街现遗存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分布众多、种类丰富的古遗址、古城池、古建筑等,涵盖了辽、明、清、民国众多时期的遗址,丰富了我国聚落的种类,是北方聚落结构形态的代表,是大松花江文化有力的载体,同时也是满族文化和萨满文化重要的研究基地。2008年乌拉街镇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并于当年,吉林市政府制定了《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乌拉街未来的行政区域内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应该以历史事件发生地和资源分布为确定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的依据,制定了“5园,2街,2城,2村,2区,1岛,1圈”的战略方针,开始了全面的整治保护规划。把乌拉街满族镇打造为中国东北第一古镇指日可待。为了实现填补对于乌拉街镇的发展有着参考性价值的东北尤其是松花江一带聚落研究的空白,,以及获得先民哲学等目标,整篇文章通过前期的资料搜集、理论研究、实地调研搜集了大量的可研究资源,基于宇宙中心、方向、领域的空间元素理论,分别研究了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乌拉古镇聚落的聚落形态、结构特点、形成原因、发展动力因素,并分析了乌拉古镇聚落演变的动因和发展方向,来总结出古镇聚落的空间结构体系,动态发展过程,与其他聚落的差异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优势。以此研究来为中国聚落研究做出一份贡献,并对于乌拉街镇的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参考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