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次协调逻辑属于异常型的非经典逻辑。由于次协调逻辑修改了经典的否定词,以及对矛盾律和司格特规则制定了相应的限制规则,使之失去了在系统中的普遍有效性,从而使得这种逻辑系统具有了不同于经典逻辑(及其扩展)的引人注意的特异性质:它不是绝对协调的,但却是相对协调的;它的否定词不仅承认A与非A可以对立,而且承认A与非A可以有重叠的部分;它对矛盾的重新解释,使得它与辩证法的精神有着天然的联系;矛盾可以进入系统,但并非所有的矛盾都可以,只有那些句法上有意义的矛盾才可以,并且不会在系统内无限制的扩散从而导致系统的理性崩溃;经典逻辑的命题演算系统成为了它的基层系统等等。 本文正文试图分四部分对次协调逻辑进行渊源的、历史的、哲学的探析: 第一部分主要陈述次协调逻辑产生的理论动机及其依据的现实原型。首先,关于其理论动机,主要从布劳维尔和卢卡西维茨对排中律和矛盾律的考察以及逻辑真理必然性的相对性这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其次,关于其现实原型,主要以逻辑来源于现实世界以及人们的实践经验为依据,从数学、哲学(包括辩证法理论、梅农本体论、模糊性)这些具体方面来加以阐述。指出,次协调逻辑的哲学动机就是要重新构建符合非形式原型的逻辑系统。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次调逻辑的理论论证和创立过程。首先,关于其理论论证,主要介绍了布兰登的非标准可能世界理论,并加入了自己关于合成可能世界逻辑运算的一些分析,指出,次协调的立场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其次,关于其创立过程主要介绍了作为次协调逻辑历史雏形的瓦西里耶夫的“想象逻辑”以及雅斯可夫斯基的“商讨逻辑”。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次协调逻辑的形式系统和语义赋值以及次协调逻辑的成熟分支。指出,我们的次协调立场并没有致使我们陷入逻辑的混乱,当我们接纳了辩证矛盾甚至是特定的逻辑矛盾,这些句法上有意义矛盾之后,系统依然是清晰的、确定的和前后一贯的。 第四部分主要对次协调逻辑的哲学价值做较为深入的探析。该部分内容主要基于大逻辑的观点,将次协调逻辑放在了与非经典逻辑、逻辑真理观、诸矛盾问题以及科学新模式相联系层面上来探讨其哲学价值,并认为,由次协调逻辑所带来的哲学问题是积极的。